河北林家女的特色養殖路
【導語·中國特種養殖網】1996年,鄧玉芳的丈夫下崗,同時又患上了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癥,不能從事體力勞動,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庭的擔子就這樣落到了她的肩上。一家三口的生活費,孩子的學費,雙方老人的贍養費,丈夫的醫藥費,讓她一籌莫展。生活艱辛使她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家住湯旺河區河北社區的鄧玉芳是地道的林家女,沒有固定經濟收入。她打破傳統養殖做法,搞特種養殖,在5年多的時間里,她攻克了野豬飼養的技術難關,建起了自己的野豬養殖基地,年收入達20多萬元,走出了一條獨特的養殖致富道路。
1996年,鄧玉芳的丈夫下崗,同時又患上了嚴重的腰間盤突出癥,不能從事體力勞動,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家庭的擔子就這樣落到了她的肩上。一家三口的生活費,孩子的學費,雙方老人的贍養費,丈夫的醫藥費,讓她一籌莫展。生活艱辛使她萌生了創業的想法。靠誰不如靠自己,她和丈夫商量籌措資金開辦了一個小型木器加工作坊,加工板方材,一個月下來收入不菲。雖然很辛苦但能支持家用還略有盈余,鄧玉芳喜出望外。可是好景不長,隨著木材資源日漸匱乏,湯旺河區委、區政府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斷然停止了主伐生產,眼看木器加工作坊就沒有了前途,可選擇什么樣的項目好呢?還是走出去看吧,經多方考察論證,她看上了前景廣,又是非林脫木產業的野豬特色養殖業。經多方對比論證:“野豬的營養價值高,養殖量少,需求量大,具有抗病、繁殖能力強、耐寒、適應性比家豬強等特點,每頭野豬可獲利近1000元左右,于是鄧玉芳決定養殖野豬。
思想決定行動。有了目標后,鄧玉芳多次到友好、長白山等地去實地考察學習,看到人家的成功實例,更加堅定了她發展野豬養殖的信心。她經多方勘查看中了通江的一片空地,那里水源充足,山林茂密,交通還很便利,非常適合作為場址。在親朋好友的大力幫助下,一個400平方米的豬舍建成了。鄧玉芳到長白山買了11頭仔豬,日夜兼程把它們運回了家,不知是因為氣候不習慣,還是因為飼養沒經驗,沒幾天就有一頭仔豬病死了,仔豬成本很高,一頭就近千元啊,這次仔豬病死對她打擊很大。為了養好野豬,她查閱有關的資料,認真鉆研養殖知識,還深入臨近區局四方求教養殖技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鄧玉芳刻苦專研,她愣是在短時期內掌握了野豬防疫和自繁自育知識。她總結出一條規律:野豬肉的銷售旺季是每年的春節前,于是她算計好野豬出欄的時期,在野豬即將繁育時她就做好計劃,讓野豬秋后配種,春天繁育,這樣也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和外進仔豬環節上的成本。本以為繁殖是件很容易的事,可做起來也不盡然。雖然吃了很多苦頭,但欣慰的是自繁自養成功了。母豬要產仔了,鄧玉芳時刻守在它身邊,很怕出現一點閃失。為了提高新生仔豬存活率,她用木板給仔豬做了保溫箱、買了仔豬保溫板,安裝了紅外線燈炮,提高了仔豬的成活率。為了保證野豬肉的質量,她從不喂生長素,只靠笨養和散養,每頭豬凈賺1000多元。多年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可喜的回報,日前,她的豬舍發展到兩棟600平方米,年出欄野豬150頭,產值可達20萬元,鄧玉芳真正嘗到了苦盡甘來的滋味。
鄧玉芳深知,在她一籌莫展,舉棋不定時,區婦聯給予了她信心;在她養殖過程中缺少技術時,區農委幫助聯系送來養殖技術堪比雪中送炭;在她飼養的野豬豬肉還沒有打開銷路時,社會各界幫她聯系客戶,解決了她的后顧之憂。每想起這些,鄧玉芳就感覺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授人玫瑰,手有余香,鄧玉芳也要發熱發光,她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姐妹。在她的帶動引領下,現在湯旺河區已有6位婦女發展起野豬養殖業。為了讓大家少走彎路,鄧玉芳隨時接待她們的來電、來人咨詢,還擠時間不定期地送技術上門;對于家庭貧困又想上養殖項目的姐妹,她不但把仔豬賒給她們,待野豬養成后,還幫她們聯系銷售。對其他區局到她這里來購買仔豬、咨詢技術的養殖戶,她也一樣熱心接待。看到一個個姐妹掌握了養殖技術,擺脫了貧困,鄧玉芳露出了笑容。她由衷地說,我感到我是一個幸福的人!
幾年來鄧玉芳先后被市婦聯授予巾幗創業標兵、“雙學雙比”女能手等榮譽稱號。眼下,鄧玉芳為自己的養殖事業描繪了一幅美好的藍圖:擴建豬舍,擴大經營規模,形成養殖基地,還要建一個野豬肉分割車間,形成流水作業,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為林區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提供條件,走特色養殖的致富之路,帶領想要創業的姐妹勇立三次創業的潮頭,讓自己生產的綠色產品,走出伊春,走向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