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黔江:桑蠶規模養殖走致富路
【導語·中國特種養殖網】黔江區黎水鎮長坪村在發展中實現桑蠶產業的規模的突破。政府的引導下,大規模發展蠶桑種植產業,村民們漸漸走上了致富路。
“胡老師,你那么忙,還三天兩頭的往我們地里跑,搞得我們都有點不好意思了。”近日,黔江區黎水鎮長坪村村民文卯林滿臉笑容地說。當天,記者在黎水鎮分管蠶桑負責人胡康的帶領下,來到該鎮最大的蠶桑栽植生產區長坪村,只見這里到處都是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桑樹園,蠶農們正在園中忙著給桑樹鋤草、采摘桑葉。
“養蠶也要講門道,不僅要養得多,更重要的是要科學飼養,才能有好的收入。今年我已經賣了三季蠶繭,掙得5萬多塊錢。”文卯林高興地對記者說。
3年前,文卯林提起掙錢就發愁,雖說家里種了地養了蠶,家里人一天到晚干起活來也不含糊,忙活一年,養蠶收入也不過1萬元,加起其它收入也就1萬多元。“一家6口,上有老下有小,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娃兒讀書,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幸虧在2010年趕上了鎮上的土地流轉集中養蠶政策。漸漸的全家收入開始增加,腰包鼓起來,日子嘛當然越過越好。”文卯林感慨萬千。如今,文卯林家一年養35張蠶,蠶繭一項收入就達7萬余元,家庭總收入9萬余元。
記者了解到,這幾年來,像文卯林這樣腰包鼓起來的養蠶戶比比皆是。“近3年來,我們鎮的蠶桑產業迅猛發展,產繭量年均增幅70%以上,蠶桑產業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胡康說,能有今天的好成績主要源于蠶桑產業在發展中實現了規模的突破、生產效益的凸顯和發展效能的突出。
三四年前,黎水鎮因為貧困閉塞,5村1社區,40個村居民小組,3636戶,13782人,基本全靠種植蔬菜和玉米,沒有工業,收入全指望外出打工,是一個農業基礎薄弱,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以前全鎮蠶桑養殖都是‘小打小鬧’,各搞各的,形不成規模,也沒有統一的技術指導,蠶農們收入不高,干起來自然也沒勁。”胡康回憶說,因此村民們逐漸開始外出務工,鎮上閑置下來的土地也逐漸增多。
閑置下來的土地怎么辦?為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充分調動廣大農戶栽桑養蠶的積極性,鎮上領導根據黎水鎮的實際情況,以村組為小區,選擇適宜地塊集中成片栽桑建園,集中肥料下地,集中時間防治,集中大戶養蠶,推動蠶桑業的發展。胡康告訴記者,之所以在黎水大面積的發展蠶桑,主要還是根據當地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黎水的海拔、溫度適宜,這為發展蠶桑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村民鄧燕是長坪村第一個在政府的引導下,大規模發展蠶桑種植的。
“以前在家養點蠶桑都是小規模的,家里一共只有1畝5分地,栽桑樹就不能種玉米,一年到頭栽點桑樹,賣點蠶繭,還不夠肥料石灰錢。”鄧燕回憶說,2005年,政府開始大規模發展蠶桑養殖,按畝桑所需肥料數量,每季每畝桑園配套補助20元,購15公斤蠶桑專用復合肥,由村委會統一調運到集中成片栽植的桑園地塊,給所涉農戶集中施肥,對桑樹病蟲害和養蠶設施實行集中時間、集中區域、集中人力統防統消統治。這樣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解決了因不會施肥而造成栽桑樹死亡的不必要的損失。于是,2011年,鄧燕一家就養了20張蠶。
這次大規模養殖,讓鄧燕嘗到了甜頭。一年下來,共收入了4萬余元。
鄧燕一家過上了富裕的生活,讓全村的人都看到了希望。有了“第一人”就會有“第二人”、“第三人”,現在,黎水鎮80%的村民都栽桑養蠶。對這些蠶農們,政府都是統一規范化的管理,集中成片發展,免費的提供技術指導。張春梅,這個原本四處打工的農村婦女,就是在發現了栽蠶桑的“樂”后,決定留在村里靠“綠葉銀絲”吃飯的。前些年,張春梅在深圳、廣州四處打工,東奔西顛,看人臉色,一年也就掙一兩萬元。現在,她年收入翻了好幾倍。
“以前一年埋頭苦干,也掙不了幾個錢,我們現在嘗到科學技術的‘甜頭’,一年能掙幾萬塊。”村民張春梅喜滋滋地對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