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村黃粉蟲做成大產業
山東高青縣退休教師巴兆功幾年前突發奇想,與山東大學植保學院昆蟲與資源研究所共同研究,從生產生活垃圾中分選出有機殘留物喂養黃粉蟲。沒想到,小小的蟲子竟然做成了大產業。
山東省高青縣科通生物科技公司每天都會派車在鄰近鄉鎮收集垃圾,經過分選,菜葉、西瓜皮、腐爛蔬菜等被直接喂食黃粉蟲、大麥蟲;廢棄秸稈、秧蔓等被加工成能讓昆蟲直接食用的生物飼料;紙殼箱、塑料袋等再生垃圾則被外運到再生資源加工廠。截至今年4月,已處理農村生活垃圾7000噸左右。“我們正在定制一套垃圾分選、破碎、飼料裝包設備,目前國內還沒有這種設備的成品,定制成功后,加上擴大的飼養規模,我們日處理垃圾可以突破200噸,跟一個有機垃圾處理廠不相上下。”科通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巴兆功說,“現在我們每月生產黃粉蟲2500公斤,一部分飼養蛋雞,一部分加工成昆蟲源蛋白,每月還生產8噸左右的蟲糞。”
巴兆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5噸垃圾經過分解,其中60 70 的有機成分可作為昆蟲飼料,即3.4噸左右,這些飼料可喂食約1噸的黃粉蟲;1噸干蟲可賣1.2萬元,若制成蟲源蛋白粉每噸可賣到3.6萬元,而蟲糞也是高效有機肥原料,市面上每噸價值800元左右。
今年2月,科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高青縣昆蟲發展協會,通過“公司 協會 農戶”的形式,帶領農戶養殖黃粉蟲致富。目前在高青、淄川、桓臺等地已有160多農戶入會,去年一年,所有農戶收入加起來超過200萬元。
據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劉玉升介紹,通過黃粉蟲將有機垃圾、秸稈、秧蔓等廢棄物轉化為蟲體蛋白質,是一個農業新興產業。這一生產過程節省能源、無污染、無廢棄物。而黃粉蟲作為新飼料、新型醫藥等前景廣闊。“目前,在我國生活垃圾中,有機垃圾占了七八成,但利用水平還較低,用它們養殖昆蟲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