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小天鵝”養殖第一人
夕陽西下,永康市經濟開發區黃塘下村雙景湖畔,一群雪白的身影劃過水面,這是一群烏嘴、黑腳、白羽的鴨子,正貼著水面低低地飛行。
緊隨其后的竹筏上,是撐著長篙的趕鴨人,逆光,勾勒出明亮的輪廓。他就是56歲的王泰福。
這種鴨,名叫“小天鵝”,學名叫白鶩鴨,是閩西名特產,迄今有700多年的歷史。據永康農業部門透露,王泰福是永康“小天鵝”養殖第一人。
天命之年想轉行
“永康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和很多早年的永康工匠一樣,才二十出頭的王泰福就開始走南闖北。當時他主要靠替人維修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養家糊口。
“從前是一個縣一個縣走過去的。”王泰福說,一直到了山西省,才停下來開了一家家電維修鋪。
沒想到,這一待就是20多年。“年紀大了,眼神也不太好,我就想這電器恐怕修不了幾年了。”王泰福說。就在這時,一部電視劇刺激了王泰福轉行的想法,那就是《喜耕田的故事》。
該劇主要講述的是,在省城打工的農民喜耕田回鄉承包土地,大搞農業生產的故事。劇中喜耕田的故事,撥動了在外漂泊多年的王泰?;剜l務農的心弦。
2008年,王泰福帶著老婆回到了黃塘下村。但是回鄉后做什么?王泰福突然沒了想法。
決定養殖“小天鵝”
自從王泰福決定回家務農后,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幫著出謀劃策。
“爸,快看,我們養‘小天鵝’怎么樣?”女兒王玫瑰指著電腦上的一則新聞對王泰福說。圖片上顯示的是一只鴨子,除了渾身雪白和嘴、趾、蹼均為青綠色或黑色外,它的外形與一般鴨子沒什么差異。
相傳,“小天鵝”是白鶩與地方鴨雜交,再經長期選育而成。中國家禽業協會認定,白鶩鴨是鴨類中的國粹,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我國唯一具有藥用滋補和保健作用的鴨種。
看到這樣的介紹,王泰福動心了。2011年5月,他跟村里的干部商量,把占地60畝左右的雙景湖承包了下來,并從福建購來剛孵化的鴨苗。“賣鴨苗的還說我是第一個去買鴨苗的永康人。”
王泰福說:“‘小天鵝’除了羽翼雪白之外,這種鴨比我們平常見到的要野得多,會飛,怎么都逮不住,想抓它們的時候得用吃的東西引誘到窟里。有時候它們能一口氣飛出幾十米遠。”
咦,那雪白的一片中怎么有一只黑鴨子。定睛一看,那居然是一只渾身黑色的野鴨。王泰福說,去年下雪的時候無處覓食,這只野鴨就過來了,一待就不肯走了。他把野鴨扔出去好幾次,結果都自己飛回來。
“也真奇怪,‘小天鵝’居然能跟這只野鴨相安無事。”王泰福說,同樣是鴨子,自己養在里面的土鴨經常被它們欺負。
希望“小天鵝”
飛入千家萬戶
要搞好養殖業,必須掌握科學的養殖方法,這樣才能事半功倍。為了學會鴨苗孵化、飼料配制等技術,王泰福不僅虛心向老養殖戶請教,還購買了大量的養鴨專業書籍。從飼料到喂食,從疾病預防到治療,邊看邊學邊實踐。通過實踐,王泰福積累了不少養鴨經驗,成了養鴨能手。現在,鴨子患病,他還能自己治療。
“老王啊,我們這里鴨蛋沒了,你幫我送10公斤過來吧。”電話那頭傳來這樣的聲音。接到電話的王泰福滿口答應著。打電話的人叫盧斌,是大燁農莊的老板,每周至少要買10只白鶩鴨、10公斤的白鶩鴨蛋。
盧斌說,自己以前也養過鴨,對鴨很有研究。這白鶩鴨的鴨蛋,蛋黃又大又香,而且沒有腥味。“鴨子最大能長到1.25公斤,而且肥肉很少。”
王泰福說,現在永康知道白鶩鴨的人還不多,來買的都是一些回頭客。“我希望‘小天鵝’能夠更多地飛到永康家庭的餐桌上。”
(葉朦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