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撈金催民富 養殖致富帶頭人
魚臺縣王廟鎮舊城里村支部書記 李丙科,利用村里水資源充足的優勢,帶領群眾開發魚塘,走出了一條發家致富的道路。 舊城里村三面環水,一面靠陸,人均耕地不足七分。村里主要以小麥、水稻種植為主,由于人均…
魚臺縣王廟鎮舊城里村支部書記 李丙科,利用村里水資源充足的優勢,帶領群眾開發魚塘,走出了一條發家致富的道路。
舊城里村三面環水,一面靠陸,人均耕地不足七分。村里主要以小麥、水稻種植為主,由于人均占有耕地少,荒灘澇洼地面積大,蒲草叢生,群眾收入一直處于全縣較低水平。眼看著周圍村都逐漸富了起來,李丙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經過深思熟慮,他認為,水資源充足是舊城里村的一大優勢,村里有900畝荒灘洼地,如果把荒灘開發成魚塘,發展水產養殖業,一定能帶領群眾發家致富。說干就干,他帶領支部全體人員決心帶領農民群眾搞漁業開發。為了打消群眾的顧慮,李丙科率先投資了1000元錢,在自己承包的荒灘上開挖了1.2畝魚塘,當年實現純收入3000元。全村立即掀起開挖漁塘新熱潮,廢棄地全部被村民承包干凈,目前,全村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000多畝。
引進名特優新魚種,在增效上求發展。針對漁業產品的市場需求,李丙科帶領村干部按照“人有我優、人優我轉”的原則,在穩定常規魚養殖面積的同時,大力引進名、特、優新魚種,大力發展特效漁業,在增效上求拓展,從而在有限的水面上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引進名、特、優新魚種,飼養技術要求高,承擔風險也大,對此,村干部首先承擔起了做好示范的任務。李丙科首先挖了三分甲魚池,每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在他的示范引導下,全村很快形成了飼養名、特、優新魚種的熱潮,并先后引進了箭鯉、日本白鯽、草胡子鯰、黃顙、黃鱔、中華絨毛蟹、甲魚等新魚種,全村名特優品種養殖面積達950畝,年增效益300多萬元。村民李丙喜原是線材廠職工,村里的“名、特、優”品種養殖吸引了他,94年他毅然辭職回家,投資5萬元建起了一個15畝的“下魚上花”花園式甲魚精養池,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村民張保安不但自己養甲魚,而且還成功探索了甲魚人工孵化新技術,每年孵化雛甲5000只,收入15萬元。目前,舊城里村已建成高標準甲魚精池100多個,總面積達到100畝,發展庭院甲魚池87個。
做好技術管理,給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發展水產養殖業,拓寬水產養殖市場、技術管理尤為重要,必須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李丙科組織了16人的魚類銷售隊伍,與全國水產品批發市場保持信息聯系,無償為水產養殖戶提供水產養殖信息;同時,李丙科派人到日照、泗洪等地引進魚種,確保苗種質量;村支部還積極同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協調水產養殖專用資金,為農戶提供貸款;為了給水產養殖戶提供技術服務,村里聘請了山農大教授及縣水產局技術專家來培訓養殖技術,投資興建了魚病防治醫院,無償為養殖戶提供技術咨詢。
建立支部+協會,促進經濟發展。近年來,李丙科引導村支部帶領群眾發揮自身優勢,走“支部+協會”的路子,圍繞“水”字作文章,有效促進農民增收。為做強水資源文章,村支部在“支部+協會”的基礎上,引導農民成立了“魚臺縣依水養魚專業合作社”,于2008年5月9日在縣工商局進行注冊登記,注冊資金25萬元,主要是在種植、養殖、加工等方面為廣大社員提供統一供種、統一服務、統一銷售,年收入達240萬元,輻射全村180余戶,有效帶動全村經濟的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