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工胡明寬竹下養山地雞一年賺30萬
綦江縣扶歡鎮松山村樹木茂密,森林資源豐富,是個天然的大氧吧。
該村四社村民胡明寬的林下瑤雞養殖場就坐落在松山山坡上,因為土雞散養在竹林下,因此得名“松竹雞”。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老胡的養雞場規模已經達到15000只,成為遠近聞名的養雞大戶。
守著“金山”怎能受窮
松山村有817畝連片竹林和500多畝花椒林,是扶歡鎮林地資源最豐富的地方。在過去,村民們都是依靠種田度日,最近幾年,村里80%的青壯年離家外出打工。
今年53歲的胡明寬,多年前為了改變家境也外出打工,曾經輾轉主城、貴州、浙江等地,當過建筑工、泥水匠、做過流水線工人,但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
后來,老胡從電視上了解到,重慶正在大力推廣林下經濟,全市農村林下養殖風生水起。
“政府既然大力提倡林下經濟,必然有成功之道。”胡明寬想,松山村有廣袤的林地資源,林下養雞肯定大有“搞頭”。
于是,老胡辭去工作,回到大山深處的松山村學養雞。
他從市場上購買了200只雞苗,學著電視里面講的方法,開始了第一次嘗試。白上,他給雞添食,打掃雞舍;晚上,他翻閱有關書刊,寫養雞心得。
雖然老胡盡心盡力地照顧小雞,可是在不到2個月時間里,這200只雞苗還是全軍覆沒了。眼看著小雞一只只倒下,胡明寬急得夜夜合不攏眼。通過查閱資料、向養殖大戶“取經”,他認識到病害防治的重要性。
經過不斷地改進,胡明寬的雞苗成活率高達95%以上。
可是松山村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沒有商販來收購,老胡只能每天背著上10只雞走兩公里的山路到集市上零賣,好在土雞很受歡迎,也能賣個不錯的價錢。
老胡心有不甘,因為他明白,養雞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
竹下養雞 “靠山吃山”
今年,不滿足于小打小鬧的胡明寬,拿出全部的積蓄15萬元正式建立養雞場,并從廣西引進了1.5萬只當地的山地雞---瑤雞。
“瑤雞覓食力強,適應性廣,抗病力強,最適合山區林下養殖。”胡明寬說,瑤雞主要以昆蟲、蚯蚓、野菜為食,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食品。
果然,市場證明了老胡的選擇是正確的。瑤雞一上市,就備受市民歡迎。如今,四里八鄉的飯館老板、商販、村民都喜歡買松山村的瑤雞。
“按照今年的行情,一只雞賺個10來塊不是問題。”老胡樂呵呵地說,養殖場一年就有近20萬元的收入,自己的積蓄不僅沒有打水漂,而且滾了一圈后還小賺一把。
養雞肥竹“一石二鳥”
周邊村民都以為老胡這下可以安享晚年了,沒想到,這個53歲的農民并沒有在成功面前止步,他又打起了麻竹的主意。
日前,筆者爬坡上坎來???了胡明坤松的養雞場。放眼看去,漫山遍野的瑤雞點綴在綠色的竹林中,不禁讓人眼前一亮。
“我們村里種的是麻竹,既能固水保土又能產生經濟效益。”胡明寬說,養雞雖然自己的主業,可現在自己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麻竹林管理上。
老胡說,目前全村有麻竹種植面積近800畝,可因為疏于管理,竹林大都“自生自滅”,賺不到錢。可自家承包的50畝竹林因為養雞后土地增了肥,竹子長勢良好,每畝產量高達5000斤,按照每斤0.7毛的最低價計算,每畝竹林的毛收入約為3000元,50畝就能收入15萬元。
每畝麻竹能收入近3000元?這個消息在松山村里炸開了鍋。村支書熊興會告訴筆者,在胡明寬的帶動下,松山村已有10余戶村民開始認真審視松山上的麻竹林,大家聯合搞起了竹下養雞,“松竹雞”這個品牌也一炮而紅。
“我們依靠大山致富,真正是‘靠山吃山’。”胡明寬說,要致富先修路,今年自己已投入8萬元刨通了松山村到扶歡場鎮的毛土路,明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松山村必定能把這條毛土路變成一條致富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