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生態循環鏈,帶來百萬利潤
一座只有120畝的立體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通過種植、養殖循環,將肉牛、蚯蚓、生態魚、皇竹草和黃金梨銜接成為一個產業鏈,預計今年可創產值300萬元,實現利潤240萬元,平均畝創利潤2萬元。是什么創造了農業科技循環園的神奇魅力?近日,筆者帶著這一問題,走進了自貢市大安區廟壩鎮立體生態農業科技循環園。
現場
7月14日上午,筆者在廟壩鎮農業中心主任代家明的陪同下,來到廟壩村立體生態農業科技循環園,遠遠的就聽到了牛的叫聲。這里到處是新修的標準化養殖場,沼氣池建到了每一個大中型肉牛場,大大小小的山丘、平壩,種滿了皇竹草、貴牧草,墨綠一片,附近的池塘,碧波蕩漾,魚兒暢游。
在廟壩村一組,筆者遇到正在收割牧草的養殖大戶郭瑞珍,她準備將收割的皇竹草來喂牛。她說:“今年我家利用園區流轉的土地40多畝,區農林部門支援2萬元打了個10立方米的沼氣池,在土里種植上優質的皇竹草,地里放養蚯蚓,魚塘里喂上了魚。皇竹草解決了圈內喂養的150頭肉牛的青飼料問題,牛糞又可養蚯蚓,蚯蚓又可以喂魚,牛糞便經過氨化處理后澆灌牧草,牧草長得又綠又茂盛。每年節約燃料、農藥、化肥等費用上萬元。”
解讀
鏈條一:肉牛—牛糞—牧草—肉牛
廟壩鎮原人大主席郭瑞廣介紹,皇竹草是一種多年生、高產優質的刈割型飼草,主要用于飼喂牛、羊、豬、鵝、兔等草食畜禽和草魚。鮮草產量高達12噸/畝~15噸/畝。全鎮發動養牛專業戶種皇竹草的原因就是它投資少,見效快。郭瑞廣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園區內一畝皇竹草可以養3~8頭牛。用皇竹草催肥肉牛,一個月可長15公斤肉。園區核心示范戶鐘朝坤、鐘朝志、鐘志華累計種植皇竹草70畝,每年可以育肥500頭高品質生態肉牛,按照現在的肉牛市場利潤1200元/頭計算,可以給養殖戶帶來60萬元的純收入,每畝利潤達到1萬元。而且沒有任何二次污染。
鏈條二:牧草—肉牛—牛糞—蚯蚓—魚
循環鏈條還可以做得更大。鎮肉牛專業合作社社長、園區主人之一的鐘志華撬開一處牛糞堆,指著里面蠕動的蚯蚓說,這是園區新引進的日本大平二號蚯蚓。在牛糞里養這種蚯蚓,產量高,每畝可以產1噸。按照現在的市場價格12000元/噸計算,可以創造產值1.2萬元。
鐘志華說,蚯蚓蛋白質豐富,可以喂魚;蚯蚓的活動則可以改善土壤,蚯蚓糞制作成生物肥料,可用來種植葡萄、荔枝、黃金梨等高檔無公害生態水果。目前,成都某果業公司已瞄準廟壩鎮豐富的牛糞蚯蚓資源,今年9月準備投資100萬元,在廟壩村新建一座蚯蚓糞便處理加工廠。
鐘志華說,在鏈條中多了蚯蚓和魚,整個園區的效益更高了,每畝利潤可以達到2萬元。(錄入:楊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