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鱉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家住紅水河邊的廣西天峨縣六排鎮塘英村紅星屯農民羅仕斌,由于巧用地形,在樓頂,河中養鱉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在群眾中傳為佳話。
年過五十的羅仕斌特別喜歡特種養殖。早在十多年前,他就曾在自己家里的伙房,天井和多余的房間里飼養過山雞、果子貍、美國蛙等近10種珍稀動物。但因當時自己的飼養技術欠缺,以致發展速度緩慢,經濟效益不佳。后來他發現人們常到餐廳,賓館去品嘗鱉肉,買鱉送禮的人也不少,便萌發了專心養鱉闖富路的念頭。1995年春,他請人在自己家一棟八間的鋼筋混泥土樓頂上,用水泥磚砌了16個魚池,面積共320平方米,并投資4000元,從市場上買回30多只成鱉來飼養。
羅仕斌堅持邊干邊學的原則,除購買有關養鱉的書籍刻苦鉆研外,還經常向水產技術人員請教,使自己很快就掌握了養鱉的一般技術。樓頂日照時間長,為了防止烈日曝曬,給鱉營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他在池內培育水葫蘆和浮萍。鱉是食肉動物,為了使鱉生長快早產卵,他經常趕在清晨8點鐘前到巴明溝去挖大蚯蚓,回來后切成小段給鱉吃,還買些家畜的肝、腸、肺、或蝦子、螺螄做飼料。由于精心護理和科學喂養,當年雌鱉就開始產卵,孵出鱉苗200多只,全部放在樓頂的水池中飼養。
初次養鱉喜獲成功,羅仕斌的干勁也就更大了。為了擴大鱉的養殖規模,經權衡利弊和反復論證后,他決定把另一個飼養基地放在離家不足1公里遠的紅水河。他投資2.5萬元,請人在河邊做了一個分成3格共70平方米寬的鐵殼網箱,利用網箱在河邊養鱉。目前,羅仕斌在樓頂、河中共養鱉3600多只,其中商品鱉3400多只,種鱉200只,總產量達30多萬元。
羅仕斌飼養的鱉,是通過山瑞鱉和江南鱉混養而交配繁殖出來的雜交鱉。這種鱉具有個大、生長快、抗病力強等特點;鱉的背面和腹部均呈斑黑色,肉質細嫩鮮美,營養價值比江南鱉高。近幾年來,外地客商紛紛前來訂購,鱉苗和商品鱉供不應求,羅仕斌年純收入達14萬余元。現在,他家除了安裝電話、配有手機、添置彩電、冰箱、洗衣機等高檔家電外,還買了摩托車和運輸車,生活開始向小康目標邁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養鱉能手羅仕斌的影響和帶動下,很多群眾和機關報干部開始利用樓頂和屋前,屋后的空地砌起水池養鱉。(錄入:楊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