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張宏霞:飼養非洲雁富鄉親
當初,拖著不足40公斤的瘦弱身體,頂著一身大雁糞臭,沒日沒夜培育大雁苗的她,就像一只無人在意的“丑小鴨”。經過兩年多努力,她飼養的非洲雁年銷售額達到100多萬元,并帶動了當地10個村300多戶農民增收。如今,她已經是當地老百姓心中的白天鵝。
2011年10月24日,張宏霞坐車到宣化縣王家灣報到。兩個月前,大學剛畢業的張宏霞參加了大學生村官考試,被錄取。想著馬上要當村官了,她的心情特別激動。
但是,越往里頭走,張宏霞心情的變化越大。20多公里的盤山路, 繞了200多道彎, 村里滿目都是廢棄的玉米秸稈和參差不齊的土坯房屋。王家灣缺水,當時村民喝水都要牽著驢到2公里外的河里運,喝水都這樣,更別說洗澡了。這樣的環境,張宏霞呆不下去,她打算離開。
“我總覺得剛一來然后拔腿就走,挺過意不去的。就說先待上一個月。”她當時是這樣想的。
2011年11月,王家灣接連下起了大雪, 大雪封住了通往外界的唯一山路。 整整三個月都沒通車, 本來要走的張宏霞走不了了。 就在大雪化開, 大家都以為張宏霞要離開時, 她卻因為幾張紙不走了。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因大雪封山暫時走不了的張宏霞, 主動申請到王家灣小學臨時代課, 教孩子們英語。在一堂晚自習課上,張宏霞突發奇想, 讓同學們把自己的愿望寫下來。
“我想要的是一本作文書,還有一瓶花露水。”“我想要一個文具盒。 ”“我希望張老師永遠教我們英語。”看完之后當時她就哭了, 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 張紅霞沒想到, 擁有一些普通的日常生活用品竟成了孩子們的愿望。她決定留下來,幫幫這些孩子。
2011年年底,張宏霞被任命為王家灣鄉閻家村黨支部書記。 可是當村官、 當老師, 都不能直接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 張宏霞想到了創業,她覺得只有創業,才有可能讓王家灣致富, 改變這些孩子的命運。
體重瘦到七十多斤
2012年3月, 張宏霞到北京考察項目, 發現非洲雁只要養殖3個月就能出欄,而且市場價格高達每斤三十多元錢, 這比養雞的效益高出了好幾倍。
回到王家灣, 張宏霞跟村民們說了自己想帶大家養非洲雁的想法。但她沒想到,根本沒人信她。
村里的老百姓說, 我們搞了一輩子養殖, 都沒有養明白, 沒有把這個養殖產業搞大。你一個黃毛丫頭、大學生,又不是學的農牧專業,怎么會養殖成功呢?
看大家不相信自己,張宏霞組織了一次村民大會。會上張宏霞做出一個承諾,只要大家養殖非洲雁三個月, 她以每只100元的保護價收購。 這個承諾打動了一些村民, 當即有9戶村民登記訂了800只雁苗。
張宏霞到北京的一家養殖場預訂了800只雁苗,并委托一位叫孫玉斌的村民統一收雁苗錢。 然而到了交錢的日子, 孫玉斌卻沒有把錢收上來。
村民們擔心張宏霞說不定哪天就調走了, 怕非洲雁養成了賣不出去, 都不愿意養了。張宏霞很委屈,但她相信,只要自己賺錢了,村民們早晚會跟著她干。 2012年5月,張宏霞借來1萬多元錢,買下了那800只非洲雁苗,自己養殖。
張宏霞當時在村外借了一處房子養非洲雁, 每天忙完工作, 她要走2公里路來這里照顧雁苗。照顧雁苗,早上五點多就去, 哪有時間吃早飯?一忙下來,往往就誤了午飯。只有晚上,回到鄉里才有時間自己泡碗面吃, 一度她的體重降到了七十多斤。
一邊當村官、當老師,一邊還要養非洲雁, 張宏霞兩次累倒在了雁舍里。 養非洲雁,每天都要清理雁糞,時間久了, 張宏霞身上就有很難聞的味道。尤其是夏天,王家灣又不能洗澡。 每次她到鄉里食堂吃飯時, 都會引來許多議論。
“吃飯的時候,你這一進來食欲都沒了。 ” 有人對她說。“我心里特別委屈。后來就拿著飯盆回自己屋吃。”張宏霞說。
這時候, 男朋友也因為聚少離多分手了。 張宏霞傷心到了極點。 但如果現在放棄了, 將來更不會有人帶領王家灣的鄉親們創業。 張宏霞發誓一定要把非洲雁養出來,證明自己。
好奇村民被熏吐
2012年6月,圈養了25天的非洲雁可以散養了,而養殖場的場地卻不夠用了,張宏霞在王家灣四處尋找合適的場地。 她看上王家灣鄉一所廢棄的中學校舍。
這個廢棄校舍里曾死過人,而且荒廢多年,很多村民認為在這里養不吉利, 而張宏霞卻沒當回事。 她按計劃組織了幾個人給非洲雁搬了家。非洲雁搬完家,已是下午2點多。 幫忙的人走了,張宏霞一個人留在校舍里觀察情況。
一下午的時間, 非洲雁都好好的,但晚上8點多,原本活潑的非洲雁突然蔫了。雁子們不斷地聚攏, 越摞越高。張宏霞開始緊張起來,此時院子里只有她一個人,看著黑黑的窗外和發蔫的非洲雁, 張宏霞想起了村民們之前的議論,變得害怕起來。她鼓足勇氣去關門和窗戶。 關的時候一不小心滑了一下,她低頭一看, 發現地面特別的潮。 張宏霞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她仔細觀察發現,因為年久失修, 房間的地面有些滲水。 這些非洲雁應該是著涼了。
張宏霞趕緊找人幫忙,把非洲雁轉移到了另一個房間,情況才有了好轉。
2012年7月的一天,趕集后, 孫太秀和另外兩個村民好奇張宏霞到底折騰的怎么樣了,就約著到雁舍看看。然而孫太秀沒想到, 她剛一掀起雁舍的門簾, 就被里面的臭味給熏吐了。
孫太秀自己也養豬、養雞, 一時都接受不了這個味道, 張宏霞卻每天在這里干活,這對孫太秀的觸動很大。
“他們大學生能吃得了這苦, 我們農村人為什么吃不了? ”受張宏霞的觸動,加上覺得養非洲雁能掙錢,孫太秀便養了50只。
孫太秀成了張宏霞發展的第一個非洲雁養殖戶。這件事很快在王家灣傳開了,有了第一戶,慢慢地跟著張宏霞養非洲雁的人就多了起來。
景區有了雁鳴聲
2012年8月, 第一批非洲雁要出欄了, 張宏霞拿著樣品到張家口的超市和特產店去推銷。 可是跑了一個星期,一家愿意銷售的也沒有。
當初張宏霞選擇養殖非洲雁,除了價格高,更是看中了它在張家口地區獨一無二。可她沒想到,選擇時看中的優勢, 銷售時居然變成了劣勢。 大家都沒聽說過非洲雁,成了銷售時最大的難題。
桑干河大峽谷風景區就位于王家灣鄉境內, 每到旅游旺季, 景區負責人都會請張宏霞兼職導游。 2012年8月的一天, 張宏霞在陪游客劃船時, 看著四周絡繹不絕的游客, 讓她突然有了一個靈感: 如果我拿上一只非洲雁去挨家逐戶地去超市、特產店介紹,印象并不深。但是和這個旅游資源一結合,印象準會特別深刻。
景區負責人李金福早就聽說張宏霞在帶領村民養非洲雁, 出于幫助張宏霞的目的,他答應試一試。
第二天天不亮, 張宏霞就把100多只非洲雁帶到了景區。 突然出現的這些非洲雁,引起了游客們的好奇。連張宏霞自己都沒有想到,游客的反應特別好。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張家口, 張宏霞之前聯系過的一家超市也聽說了這件事。 有人去桑干河大峽谷景區旅游后, 回來和這家超市負責人說非洲雁特別好。時間不長,張宏霞正好來推銷她的非洲雁產品,于是就有了合作。慢慢地, 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張宏霞的非洲雁。去年,張宏霞的非洲雁銷售額超過了一百萬元。
現在,張宏霞已經與10多家超市和特產店進行了合作,一只5斤左右的非洲雁,市場售價一百八十多元。 看到張宏霞養雁可以致富,許多村民愿意“入股”。目前,全鄉入股或散養的家庭達到了300余戶。
“現在種雁有1500只左右,每兩天產蛋一枚,要是放到戶外散養的話產蛋率會更高。 我們已經規劃了一個200畝的林下養殖場, 讓非洲雁的養殖逐步實現規模化和產業化, 力爭打造成張家口的一個特色品牌。”張宏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