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饒陽特種養殖拓寬農民增收致富路
近年來,饒陽縣大力發展特種養殖業,積極引進、示范、推廣優質毛皮新品種,形成了東里滿鄉、五公鎮等特色養殖區和小堤、大曹莊等一批養殖重點村,貂、狐、貉存欄達170萬只,相關從業人員近1萬人,年產值達5.6億元。日前,饒陽縣被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正式授予“中國毛皮動物養殖之鄉”稱號。
政策發力,助推特色產業快發展。饒陽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毛皮市場持續升溫的機遇,出臺優惠政策予以積極引導和重點扶持,大批毛皮動物養殖場(戶)開始向規模化轉型。縣財政調整專項資金向畜牧業傾斜,通過小額貸款、財政貼息等方式引導發展規模場區;養殖戶可以在基本農田以外的閑散地、坑塘、廢棄地建養殖小區,入區養殖戶不拿任何管理費,只需在縣土地局備案即可;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的企業、單位、個人由所在鄉鎮提供通電、通水、通路等資助,進一步調動了養殖戶的積極性。截至目前,全縣存欄3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發展到1900家,1000只以上的達到400家,養殖小區發展到10個。
技術給力,加快科技興“特”步伐。為解決傳統養殖、粗放經營、品種更新換代不及時等問題,降低養殖成本,擴大利潤空間,縣畜牧局挑選技術骨干、科研精英成立了毛皮養殖科技傳播站,充分借助中特動物疾病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院等科研院所的技術優勢,構建起直接服務“三農”的科技發展聯合體。基層服務人員定期到村指導生產,解決問題,遇到疑難雜癥直接聯系專家現場會診,有效解決了養殖戶的技術難題。同時,該縣引導養殖戶改良品種,繁育了短毛黑、紅眼白水貂、珍珠水貂等優良品種,毛皮動物良種率達到95%。另外,經過技術創新使水貂成活率提高到94%,皮張質量增加一個等級,有效解決了藥毒和藥殘問題,符合綠色、環保、無公害的生產要求,提高經濟效益1700萬元。為填補毛皮養殖無標準、無規范的空白,縣畜牧局根據當地的養殖特點,編寫了《水貂飼養管理技術規范》和《烏蘇里貉飼養管理規范》等相關管理規范,通過了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審核,成為衡水市毛皮動物養殖推廣示范標準。
服務助力,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為保障養殖戶利益,提高養殖熱情,該縣為養殖戶量身定制了產前、產中、產后的“一條龍”服務。對新上養殖場區從圖紙設計到選址、施工層層把關,鄉鎮政府、畜牧部門派專人跟進幫辦,確保養殖場區高標準、高規格起步。為進一步提高養殖戶熱情、改進養殖技術,該縣組織相關人員赴昌黎、文登、大連等毛皮重要生產地參觀考察;加大與周邊大型毛皮市場接軌,進一步加強與毛皮收購商的業務往來,擴大產品銷路,提升饒陽毛皮的知名度。同時,為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他們培育了一批運作規范、經濟效益好、帶動性強的養殖合作社。目前,該縣發展養殖合作社5個,養殖戶入社率達65%,在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的同時提高了產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