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農民增收致富的特養路
“開春打春皮、入秋打秋皮,年底留種出欄后,資金周轉上手快,靠特種動物養殖,一年四季都有錢賺。”集安市麻線鄉農民王延龍指著黝黑錚亮的水貂對記者說。
近日,記者沿著集安市麻線鄉、榆林鎮走進了幾戶養殖戶。寶生特種經濟動物養殖場坐落在麻線鄉石甸村,這里山清水秀。場長高健說:“從飲水到青草、從陽光到空氣,這里是一個天然的生態溝,狐貍、貉子、水貂習性特殊,身上散發異味大,需要安靜的環境,而且對水質要求高,這里距居民區遠,是養殖特種動物的好場所。”在養殖場里,黝黑錚亮的水貂招人喜愛、雪白無暇的狐貍溫順聽話、身體健碩的貉子活蹦亂跳。“養了多少只?費用和風險大不大?”面對記者的疑問,高健說:“現有留種400多只,最多時養了2000多只,就靠繁殖掙錢。就拿一只母貉子來說,一年飼料加上雜食就300元左右,一窩崽子六七只,行情好的話,一只賣400元,毛利潤2000多元錢吧。意外死亡的可以賣皮子,瘟疫、傳染病發生機率低。一張好貂皮400元、狐貍皮700元、貉子皮400元,通過精心養殖,加上當地的水質好、天氣涼、絨毛厚、質量就好,一年忙下來,年產值能達到50多萬元。”高健接著說:“我今年打算成立一家養殖合作社,帶動周邊更多農民入社增收致富。”
榆林鎮的范玉偉新引進的飛鼠在集安市是獨一份。看著肚皮雪白、后背黝黑的飛鼠在空中飛來飛去,記者問道:“小飛鼠好養嗎?賺錢快嗎?”范玉偉笑著說:“飛鼠看著長得小,但是很值錢,稍胖一點的一張皮能賣到500元,個頭小的也能賣到300元。一年能下兩窩崽10多只。最主要的是飛鼠不挑食,苞米、青草什么都吃,今年養了40多只,年底能繁殖100多只,全部銷往黑龍江。”
近幾年,在集安市頭道鎮、清河鎮、麻線鄉等多個鄉鎮興起特種動物養殖,農民在閑暇之余靠特種動物養殖增收,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將有更多有膽識和魄力的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