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鴯鹋養殖,“啄”出鄉村致富路
2024年8月的一個中午,烈日炎炎。筆者來到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羅陳村鴯鹋養殖基地,可能是看到陌生人來了的緣故,百十只“大眼睛長睫毛”的鴯鹋。它們有的伸長脖子觀望,表情呆萌;有的憑欄眺望,對陌生人充滿了好奇;更有甚者,撒開兩條大長腿狂奔起來。

鴯鹋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也被稱作“澳洲鴕鳥”,其壽命在30年左右,一般一年可產肉,一年半可產蛋。“鴯鹋渾身上下都是寶,皮是優質皮革,羽毛可作為裝飾物,肉營養豐富,蛋殼可制成工藝品。”基地負責人裴黎明一邊打開一包收集的羽毛,一邊笑著介紹。“歐美國家已將鴯鹋產業的開發稱之為‘鴯鹋工業’,我們也想把鴯鹋養殖做出產業鏈來。”

據了解,基地負責人裴黎明,1997年生人,在2016年退役之后,經過幾年的工作磨練。為響應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號召,于2021年9月返鄉創業,創辦河南牧遙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創業之余,他積極鉆研農業技術,公司還為周邊養殖戶提供技術管理和市場渠道對接,同時帶動解決27名農民和3戶脫貧戶的就業問題,增加了農戶的收入的同時保障了其生活來源。

然而,創業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接觸到鴯鹋養殖時,我遇到過幼苗感冒、喂食、分欄等各種問題,而且還遇到過一次嚴重的生存危機,當時由于鴯鹋體重增長過快、雙腳支撐不住身體導致出現崴腳。還有當時選種也犯了錯誤,公鴯鹋選種太多,導致公鴯鹋群體性“斗毆”,造成了經常性受傷的現象,從而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裴黎明說。為此他通過網絡和到鄰鄉北向店鳳天農業合作社學習,如今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與摸索,養殖場掌握了從孵化到成鳥的全過程,這也是他個人堅持和努力的結果。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目前,羅陳鄉著手打造特色產業集聚群,圍繞“一稻兩油三特色”的產業布局,做大做強鴯鹋、芡實、金銀花、桑蠶、土元、蔬菜、茶葉、牛羊等特色產業。采取“鄰村、互補、推廣”的模式,從而為我鄉特色產業發展蓄勢充能,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和鄉鎮的發展提速助力。
作者:徐帥(信陽市光山縣羅陳鄉人民政府經濟發展辦)
編輯:薛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