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雙版納致力瀕危“小鼷鹿”(圖文)

新華網昆明11月21日電(記者 伍曉陽)中國西南邊陲的西雙版納熱帶叢林中,分布著一群鮮為人知的珍稀瀕危動物——小鼷鹿。針對其生境變化和棲息地減少的情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近年來實施了“小鼷鹿保護工程”,采取小鼷鹿棲息地生境改造和恢復、遷徙通道建設、半野化繁殖實驗場建設等措施,使小鼷鹿得到科學
有效的保護。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所所長陳明勇說,小鼷鹿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國家,在中國僅見于西雙版納少數地區,體形如兔子一般大小,是中國最小的有蹄類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研究者認為,小鼷鹿可能是反芻類動物的祖先,在進化生物學上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
據了解,保護區管理局近年來先后開展2次小鼷鹿種群數量調查,第一次調查估算種群數量為1194只到1668只之間,第二次調查減少到983只至1297只之間。由于許多適宜的棲息地被開墾種植橡膠,或因為修建水電站被淹沒,小鼷鹿的棲息地被分割,非法獵殺小鼷鹿的行為也時有發生,使小鼷鹿的生存和繁衍面臨危機。
陳明勇介紹,面對小鼷鹿所處的困境,自2006年以來,保護區管理局與有關部門合作實施“小鼷鹿保護工程”,具體項目包括開展小鼷鹿棲息地生境改造與恢復,建立一個半野化小鼷鹿繁殖實驗場,建立小鼷鹿遷徙通道橋。
在小鼷鹿經常活動的近3000畝無林地段和次生林邊緣地帶,人工種植了小鼷鹿喜食植物,營造適合小鼷鹿生存的稀疏灌木叢、水草和闊葉林等環境。在被水庫分割的兩片棲息地之間,修建了一座小鼷鹿遷徙通道橋。此外,還在小鼷鹿集中棲息地建設了一座半野化人工繁殖實驗場。目前這些工程均已完成,其效益也逐漸顯現。
陳明勇還介紹說,小鼷鹿的繁殖能力較強,雌體懷孕期為5到6個月,幼體出生后5個月便達到性成熟,更為奇特的是,雌體產仔2天后就可以發情受孕,一邊哺乳一邊懷胎的現象十分普遍。隨著生境的改善和人工繁殖的開展,小鼷鹿的種群數量將出現恢復性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