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企業如何進軍海外市場
飼料工業“十二五”發展成就展公開的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和精料補充料生產企業6772家,比2010年減少三分之一以上,飼料工業總產值7810億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長44.36%。
飼料企業數量銳減,飼料總量卻還在增加,這讓人有點看不明白。鐵騎力士集團研發總監何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企業數量減少不代表產量就會減少。減掉的企業多數為小企業,而中大型企業的產量卻有20%~30%的增量。
歷經30年迅猛發展的國內飼料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對飼料和添加劑的需求日益增長,比如東盟地區、非洲等國家,飼料行業還處于起步階段。
“如今,企業發展迅速,農牧行業的變化日新月異,國際化進程也越來越快。”在近日舉辦的北京飼料企業國際出口交流會上,北京英惠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國際事業部經理許湲認為,國內飼料和飼料添加劑市場需求疲軟,企業想要尋求更大的發展,走出國門,進軍海外市場就是一個突破口。
研判形勢——走出國門是第一步
在今年的飼料工業展覽會上,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會長高鴻賓表示,目前中國和世界經濟持續下行,但我國畜牧業和飼料工業卻逆勢而上。飼料行業不但連續多年總量第一,產品質量也穩定向好,結構更加優化。
“在此形勢下,國內越來越多的飼料及添加劑企業積極尋求國際合作,希望引進更多的技術人才和管理體系,以及國際資源的配置和整合。”許湲說,他曾在朋友圈轉載了一個丹麥企業尋求國內合作伙伴的消息,結果不到10分鐘,就接到了5家飼料企業老板的電話,咨詢合作事宜。
許湲認為,國內飼料企業想要實現上述目標,第一步就是“走出去”。
從國內飼料行業發展來看,結構性調整十分重要,就國際市場而言,飼料出口政策利好。
東盟和歐盟的一些國家就是重要的飼料和添加劑出口選擇對象。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與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理事長許寧寧介紹,在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階段,雙方應實現更廣泛深入的開放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比如印尼,對我國的企業就十分支持。越南也是如此,我國很多企業在那里建了工廠。”
北京飼料工業協會會長汪秀艷認為,結合當前進行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企業可以積極關注“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沿線國家可能出現的合作商機,不斷創新產品,創新管理模式,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為自己的企業注入持續發展的生命力。
借勢取利——選準產品和市場
許湲認為,在傳統的東南亞國家,飼料年復合增長率在10%左右,對我國企業來說,每年就有10%的機會可供抓取。另外,可出口區域還有歐盟、北美和巴西等地。他舉例說,在非洲某些地區,飼料市場剛剛起步,飼料廠單廠規模僅為3萬噸。還有些國家,人口才2000萬,奶牛就有3000萬頭,飼料產業未來發展的市場廣闊。
據統計,我國飼料產量已占全球約五分之一,并連續五年居全球首位。在2014年全球排名前10位的飼料企業中,我國占據4席,在前100位中占據23席。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所長齊廣海認為,從供給側改革角度看,飼料的生產目標必須以養殖業的當前和未來發展需求為導向。
長期活躍在海外市場的禾豐集團,最初在進行投資時選擇了比較謹慎的方式。禾豐集團副總裁王振勇介紹,公司最初開發國際市場的選擇標準,就是距離近、文化相近,比如尼泊爾和越南等。
英惠爾公司開展飼料添加劑國際業務已有10年,迄今和全球65個國家有過合作,該公司維生素C磷酸酯產品全球市場占有率最高,在國際上能占到將近30%的市場份額。
“禾豐、通威、新希望等企業在海外投資業績顯著,一個廠就可能帶來1億元的利潤,這在國內很難想象。”許湲說,國內市場和海外市場有差異,企業在進軍海外市場時應有針對性,他認為做反芻料和添加劑的企業更適合進軍海外市場。
許寧寧介紹,國家發布了2016年~2020年東盟合作發展規劃,對企業而言,要走出去就需要具備相關資質。企業可以“借勢取利”,飼料行業與東盟十國還將加強機制建設,共同發展。
苦練內功——打好長期深耕的基礎
盡管當前飼料出口形勢可人,可要想在海外成功銷售、建廠等,仍需充分的準備和足夠的耐心。許湲稱,飼料企業要想進軍海外,首先需要做好國內市場;其次要考慮到環境和政策因素;再其次是產品的市場定位。“產品的延伸和開發,是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限制性因素。”
許寧寧認為,企業要想有效地走出去,就必須多了解一些國外的基本情況,如東盟各國的發展藍圖、產業目標等,還可以加入當地飼料行業的委員會,創造合作機會。
英惠爾公司董事長任澤林表示,當前,我國適合做國際貿易的公司其實不多。燕北集團董事長祁春清則認為,“企業不論大小,都可以嘗試走向國際。”他建議,企業在和國外客戶對接時,產品、設備必須保質保量,一定要提供能給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另外,在商業合同條款上,要注意審核修正的附加條款,防止存在貓膩。
此外,企業若有進軍海外的打算,前期準備也十分重要。據記者了解,首先,需要了解目的地國家產品的登記注冊機制,一般產品需要1年時間,生物制品會更加嚴格。其次,需要獲得出口資質。從目的地國家的市場啟動到實際銷售的開展,至少需要3年時間。
“企業要想成功進軍海外,并建立自己的品牌,必須長期地沉淀耕耘。”許湲表示,不耗經歷就想達到最大效果,根本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