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野豬種菊花護林員靠林下經濟增收
據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包建華介紹,目前全省共有180個國有林場及28家重點森工企業、82家地方小采企業,國有林場在職員工7500人,森工企業在職1.6萬人,他們管護著全省95%以上的國有林,但工資卻僅有國有單位平均工資的三分之二。
現狀飼養山羊野豬每人年收入增加萬余元
對于馮云來說,波日溝管護站里的120只山羊和70余頭野豬是他收入的來源之一。波日溝管護站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南部夾金山半山腰上,海拔3000米。馮云是管護站站長,在這兒生活了十多年。
根據《四川省天然林保護條例》,1998年開始,全省各地陸續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原森工企業職工從伐木人變成護林人,肩負起管護全省上萬公頃森林的使命。在這特殊的時刻,馮云來到了波日溝管護站。
“那時,管護站沒有發展種養殖業,職工拿著不到300元的微薄工資。”馮云說,他來的第二年,在管護站嘗試養山羊,圈地30余畝發展林下養殖業。“從村民那里買來的十多只山羊,發展到現在上百只。”2012年,馮云和其他3位同事共同出資,養起了二代野豬,目前也有70余頭。
據馮云說,他們的本職工作是巡山護林,每天抽空打理豬、羊。“一般每年能賣出20多只山羊和10多頭野豬。”依靠發展種養殖業,波日溝管護站每年每人的收入可增加一萬余元。
打造自然景區單日接待量達1.2萬人次
在雅安市寶興縣磽磧藏族鄉西部的泥巴溝工程區,這里依托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發展起了旅游業,成功打造神木壘原生態風景區,成為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工程區副主任李安全介紹,2008年,神木壘風景區正式對外營業,“5月賞杜鵑,7、8月避暑休閑,10月觀紅葉。”據不完全統計,在2012年接待的游客量單日最高達到1.2萬人次,門票單日累計銷售69萬元。
憑借著天然優勢,泥巴溝工程區職工發展起林下種植業,在大棚內種有菊花、石斛等藥材。據李安全介紹,每年9月至10月是菊花銷售旺季,出產量在4000斤上下,增加收入4萬余元。
“職工待遇不高,我工作30多年,工資也才3000元,”李安全說,通過發展旅游業和種植業,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不過他坦言,林下旅游、種養殖業受到客觀條件限制,“4·20蘆山地震之后,景區游客接待量明顯下降,修路等因素也讓經營變得困難。”
尷尬“企業不像企業,事業不像事業”
作為國有林區改革發展較為成熟的點位之一,夾金山林業局下屬的國有林區從1992年開始逐漸停止天然林采伐,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發展。經過20余年,夾金山林業局完成公益林建設100.5萬畝,森林面積增加了97萬畝,森林蓄積增加了148萬立方米。盡管如此,在國有林區改革過程中,他們仍然面臨著很多問題。
“一方面職工身份問題未得到解決,另一方面待遇很低,沒有享受應有的待遇。”夾金山林業局副局長李俊才表示,夾金山林業局成立于1978年,是四川省28家國有重點森工企業之一。1998年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原以木材生產為核心的經營活動全部終止,轉為從事森林管護和公益林建設工作,維持企業運轉的資金來源不是經營收入,而是國家財政下撥的天保工程資金,而單位性質依舊是企業,實際上卻從事事業性質和森林資源林政執法方面的工作。這種管理體制,導致出現“企業不像企業、事業不像事業”的尷尬局面。
正是由于身份問題沒能解決,林區雖然身處農村(甚至比農村更加偏遠),但按照企業性質,林區職工屬于工人身份,而非農民,因此也無法享受農民的福利支持。馮云說,2008年“5·12”地震后,他的山羊莫名其妙死亡一半以上,直接和間接損失達到10萬元以上,“我們沒有拿到過任何補貼,完全靠自身力量,重新發展。”
基礎設施落后制約林下產業開發
夾金山林業局在國有林區改革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在四川境內很多林區和林場都存在。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包建華說,目前全省有180個國有林場及110家大小森工企業。國有林場在職員工7500人、退休7500人,森工企業在職1.6萬人、退休6.1萬人。1998年天保工程實施之前,林場職工都靠砍伐、加工、運輸木材為生,企業自負盈虧;1998年以后,全面禁伐天然林,伐木工的身份轉變為巡山護林員,從事公益性工作,但是沒有納入事業單位范圍。“國有林屬于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因管護而產生的費用應該由國家財政來保證。”包建華說,目前部分國有林場仍然是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基本上依靠自己努力。承擔管護國有森林資源任務的森工企業,也只能依靠每畝6元的國有林管護費。職工福利待遇很低,目前全省森工企業職工人均工資僅占全省國有單位人均工資的三分之二。
包建華還提到國有林場和國有森工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的問題。“國有林場和森工企業位于邊遠山區,比農村還更偏僻。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落后于當地農村,不僅嚴重影響林區職工生產生活,社會工商資本也難以參與林區發展,林下產業開發面臨許多制約。”包建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