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野生動物馴養蓬勃興起
野生動物是十分珍貴的自然資源,大力發展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產業,既可有效保護野外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又能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重慶綦江在林業生態文明建設中,圍繞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及利用大做文章,眼鏡蛇、小香豬、梅花鹿等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風生水起,實現了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的“三贏”。
圍繞眼鏡蛇打造產業鏈
綦江城南,宛若玉帶的郭扶河繞過青山綿延約5公里后,急劇轉彎向東南方奔流而去。篆塘鎮就坐落在這急彎之處。
在綦江乃至全市的林業特色產業發展版圖中,篆塘鎮算得上一個重要注腳。以眼鏡蛇為代表的特色養殖,讓這個一度沉寂的小村鎮搖身一變為致富地,甚至引來了央視等全國媒體的聚焦。
41歲的楊勛倫正是其中的“焦點”之一。2008年,瞄準養蛇商機,在外打工多年的楊勛倫投入全部身家,從海南買來1000枚眼鏡蛇蛋,回到家鄉篆塘鎮走上了養蛇之路。當時,由于受2002年非典的影響,全市蛇類的馴養繁殖手續都已停止辦理。但是,當地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一方面考慮到在本地區沒有眼鏡蛇野生物種,不會造成本地野生資源被破壞,另一方面蛇類的馴養繁殖及開發利用的確有很大的價值和前景,于是在抓緊向市林業局匯報情況求得支持的同時,決定幫助楊勛倫先期開展馴養繁殖試驗。就這樣,綦江的眼鏡蛇馴養邁出了第一步。
“蛇蛋買來三四十元,孵化后喂一年的成本七八十元,一年后長到三四斤就可以賣,每斤200多元,一條蛇可賣近千元。扣除喂養、人工等成本,一條眼鏡蛇的純利潤超過500元。”多年辛苦打拼,楊勛倫的付出顯然沒有這幾道數學題那么簡單。好在功夫不負有心人,從最初的1000條發展到如今的眼鏡蛇、水律蛇、大王蛇多品種共7.5萬余條,年產值4000余萬元,楊勛倫成了遠近聞名的“蛇王”。他的能達蛇場也成為西南最大的蛇類馴養繁殖基地。
楊勛倫養蛇成功,附近村民絡繹不絕上門學藝。有的村民在楊勛倫的蛇舍打工,同時學習養蛇技術,還有人則想給蛇提供食物。在篆塘鎮,有的村民養起了牛蛙,有的則養起了雞,專門為眼鏡蛇場供貨。
隨著楊勛倫馴養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周邊鎮村自發學習眼鏡蛇馴養技術,眼鏡蛇馴養戶逐步增多,綦江區政府隨即開展了深入調研,將眼鏡蛇馴養納入全區特種養殖的重點項目,積極引導形成產業。不僅將眼鏡蛇馴養繁殖納入到產業化扶持項目,給予各種資金傾斜,還制定了馴養規模達到30萬條的發展目標,使綦江成為成渝地區最大的眼鏡蛇養殖基地。
眼鏡蛇養殖的不斷興盛,為篆塘人帶來的不僅是就業的機會、收入的增加,更為篆塘鎮的經濟發展趟出了一條新路。
圍繞眼鏡蛇產業打造產業鏈,篆塘下了更大一盤“棋”,其中之一就是深加工。比如楊勛倫就與一家制藥企業進行合作,僅蛇毒提取這一項就增加收益5倍以上。“蛇毒提取是最有效益的一項。此外,還在發展蛇酒泡制、蛇肉罐頭加工等。目前,我們正在大力招商引資,已有多家企業表達合作意向。”篆塘鎮負責人說。另外,篆塘鎮還在圍繞眼鏡蛇發展旅游,建設農家樂,發展眼鏡蛇餐飲。
野生動物馴養成經濟新增長點
對于綦江來說,眼鏡蛇產業的勃興演繹的不僅是一道經濟命題,實際上更投射出一個生態課題。
“野生動物是除林木之外最重要的森林資源之一。野生動物經過馴養繁殖后,不僅可以減少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捕殺,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能為農戶增加收入,是最能體現林業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之一。”綦江區林業局負責人表示。
秉持這一理念,近年來,綦江在依法加大野生動物保護的同時,積極探索“三有”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及利用,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從無到有,規模逐年擴大,既為農村經濟尋找到新的增長點,也實現了良好的生態效益。
據介紹,目前,綦江區共完成眼鏡蛇規模化養殖場建設4家,場地規模達8000多平方米,眼鏡蛇養殖數量達10萬多條。
有了規模以后,在區林業局等部門的引導下,綦江的眼鏡蛇養殖開始向高效益轉型——變過去的一家一戶自發養殖為規模企業組織養殖;實現由單一常規品種到多品種養殖;突出科學生態健康養殖;同時,把科技普及推廣作為產業發展的推進器,實現數量、質量和效益齊頭并進。
特色養殖催生林業發展效益
眼鏡蛇養殖是綦江野生動物繁殖養殖的一面旗幟,但并不是唯一。綦江區北部林場,一個以小香豬為主的林下養殖示范基地正在緊張建設中。基地將充分利用林下的空間,采用有機生物養殖技術發展林下養殖,實現投產后年出欄小香豬1萬頭、商品小豬1萬頭。
“通過項目的實施探索出林下有機綠色放牧式養殖模式,正好可以體現出森林具有的‘生態、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綦江區林業局負責人表示。
生態效益是指經過生物技術處理家畜糞便,可以生成有機肥料,提供給農戶種植農產品,能夠對土壤堿化程度起到極好的遏制,減少對地下水的污染,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并為觀光旅游提供堅實基礎。社會效益反映在每年出欄生態綠色的優質家畜產品,為重慶市場提供綠色食品,滿足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需求。年利潤100萬元則是基地最基本的經濟效益。
如果說小香豬是綦江林業特色養殖的新成員,那么梅花鹿早已是其代表作。篆塘鎮珠灘村8社的梅花鹿養殖基地集規模的鹿業培育、養殖、鹿產品加工、生產與營銷、科研于一體,基地占地50畝,總投資800萬元,存欄規模達800頭,已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梅花鹿養殖基地,年產值在600萬元左右,預計今年養殖規模將達到1000頭以上。
這些特色養殖的蓬勃興起折射出綦江林業發展的巨大效益。據了解,目前,綦江區已開展眼鏡蛇、梅花鹿、野雞、野鴨、野豬、竹鼠、豪豬等野生動物的馴養繁殖,馴養繁殖企業達到23家。其中,具有較大養殖規模的16家、龍頭企業1家,年馴養繁殖野生動物205620頭(只),實現產值達9412.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