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職工蝶變成“鴿子大王”
從一名下崗職工到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20萬元的“鴿子大王”,桂光宇的創業故事深深打動著周邊的人。
54歲的桂光宇是安徽池州貴池區涓橋鎮涼亭村人,1982年走上教師崗位,1987年轉崗進入國營企業,并很快提任為負責人。2000年企業改制,桂光宇下崗了。“很多人因為失去工作而沮喪,而對于我這個‘不守本分’的人來說卻是機遇。”回憶起當初轉崗和下崗的經歷,桂光宇坦誠地說,無論是教師還是國企負責人,對他來說都是一種束縛,下崗正好讓他找到了沖破藩籬、闖蕩一番的“借口”。
下崗后不久,桂光宇便與幾個合作伙伴共同投資在貴池區原解放鄉創辦采礦場,生產銅多金屬礦,并獲取了“第一桶金”。隨著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桂光宇開始意識到小礦山這類粗放、高耗的企業將會漸漸失去優勢,于是便果斷地放棄了在別人看來如日中天的事業。在以后的幾年里,他在進行大量市場調查后,確定了自己新的創業方向——養鴿子,廠址就選定在自己的家鄉——涓橋鎮涼亭村的一片空閑地,面積有近30畝,依山傍水,適宜搞養殖。
當初放棄公辦教師這一體面的工作轉崗企業,眾人不理解;現在又放棄采礦業這個賺大錢的行當,回家養鴿子,更是引起了眾多非議。頂著來自家庭和外界的壓力,桂光宇仍然堅持走自己的路,并于2007年5月開始籌建養殖廠,項目一期投資200多萬元,于當年年底建成投產,并取名“涼亭特種養殖廠”。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尤其是養殖業,技術是關鍵要素,弄不好會血本無歸。為了學技術,桂光宇到江蘇、上海等地的多家大型養鴿廠求學,還買回了很多養殖技術之類的書籍,一邊拜師,一邊潛心攻讀……苦心人天不負,投產的第一年凈賺50萬元。此后幾年,鴿業市場比較平穩,他先后追加投資300萬元,到2012年底,固定資產已由原來的120萬元增至500萬元,產值和利潤也實現了翻番,市場競爭和抵御風險能力增強。此外,還在青陽、安慶、樅陽等地扶植了20多家養殖專業戶。2012年6月,池州市秋浦鴿業有限公司也應運而生,同年11月“秋蒲王”成功注冊,獲得池州市知名商標稱號。
然而,正當秋浦鴿業昂首邁進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禽流感席卷而至,秋浦鴿業難逃厄運。2013年4月,因為H7N9的大面積擴散,人人聞禽色變。由于市場的自動關閉,已經到了出售期的上萬只成年肉鴿以及商品種鴿只能重復喂養,二次投資。與此同時,新雛還在不斷孵出,鴿多籠少,擁擠踩踏,每天都有大量的鴿子死亡。就這樣,每天白白耗費七八千元的資金,6個月凈虧150多萬元。面對慘痛的損失,桂光宇沒有放棄,咬緊牙關硬撐著。半年后,疫情平穩,市場漸漸開啟,此后,企業進入修復期,直到2014年10月,才逐步走出陰霾。
風雨之后總會見彩虹。走過了艱難的2013年,在桂光宇的堅守下,今年前6個月,公司銷售成品鴿5萬多只,實現銷售收入120萬元。當問及創業的感受和今后的發展方向時,桂光宇微笑著說,養殖業與其他產業不一樣,市場變數大,利潤起伏也大,堅持自己,頂住壓力,經得起打擊,便是他和秋浦鴿業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