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標送:科學養蠶成氣候
夏日的午后,浙江省溫嶺市石橋頭鎮被籠罩在艷陽下,伴著聲聲蟬鳴,汽車駛入了田間。田間的小屋、大棚,就是郭標送的養蠶基地。走進養蠶基地的養蠶大棚,映入眼簾的是十幾排鐵架,上下三層都養著蠶。然而,作為該基地的主人,郭標送養桑蠶不過3年時間。
從種糧大戶轉行“栽桑養蠶”
2010年之前,郭標送是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曾經是擁有數百畝土地的種糧大戶,后來放棄農業,到外地做起了生意。對郭標送而言,2012年是特殊的一年。當時,從商的他嗅到了蠶絲產業的商機。他發現,在市民生活中,上到高檔絲綢,下到普通蠶絲,都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睞。“養蠶的活兒比種田輕、風險比做生意小,或許能夠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抱著這樣的想法,郭標送來到浙江嘉興桐鄉學習養蠶技術。2013年,他回到溫嶺市石橋頭鎮,建立了溫嶺首家養蠶基地。
蠶的營養來源于桑葉,在春、秋季節,一張蠶從小蠶到大蠶需要吃掉1800斤桑葉,在夏季也需要1200斤。為了讓蠶能夠吃好,他還專門在山上承包了130畝土地,用于種植養蠶用的桑樹。隨著桑樹不斷長大,所能提供的桑葉不斷增加,加之采用了農業新技術進行專業化、規范化養殖,郭標送的養蠶規模由2013年的10余張蠶發展到了現在的全年預計180多張蠶。
蠶絲深加工,養蠶產業化
那么,這180余張蠶對郭標送而言意味著什么?郭標送將蠶絲賣給桐鄉等地的收購商,這能為其帶來可觀的收益。如今除了冬季,春、夏、秋三季都能養蠶,一般一批蠶從小到大要20多天時間,一年能夠養殖5批,今年每批蠶產的蠶絲達到6000多斤,能夠為郭標送帶來五六萬元的收益。一年下來,他從養蠶上就能有二三十萬元的收入。
按照郭標送的說法,今年相比去年,國際市場在萎縮,蠶絲出售的價格也受到了影響。去年,每斤蠶絲的價格為26元左右,而今年的價格僅為18元至19元。雖然今年價格比往年低,但今年蠶絲產量比去年多了一倍多。
另外,郭標送今年引進了新蠶種。新蠶種來自江西,不僅抗病能力好,蠶絲也更細,同時產量也能高出三成。原來養的蠶種每張蠶能收2.6萬個蠶繭,新蠶種每張蠶能收3.4萬個蠶繭,并且,每斤蠶絲能夠高出原蠶絲4元錢。
接下來,郭標送計劃繼續擴展養殖規模,并打算購買機器,將蠶絲深加工成蠶絲被,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
養殖新經
郭標送采用養蠶新技術,在基地內開展“桑蠶優質高效種養技術研究與示范”,采用桑樹一年兩剪快速養成技術、桑園少施肥免除草技術、小蠶共育、大蠶大棚養殖、自動上簇技術和標準化蠶病綜防技術等。
小蠶共育、大蠶大棚養殖。據郭標送介紹,小蠶對溫度、濕度的要求都比大蠶的要求高,因此,將小蠶與大蠶分離開,用不同的方式養育,能有效提高蠶的質量與成活率。在養蠶基地里,有1個小蠶共育室。到培育小蠶的時節,郭標送會將小蠶集中到共育室內,用“小蠶共育溫濕自動控制器”將溫度和濕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小蠶生長,一般10天可眠3次,蛻3次蠶殼。
10余天后,蠶會被挪至大棚內養育,此時的大蠶已基本能夠適應外部溫、濕度。但如果溫度太高或者太低都會導致蠶因吃不下桑葉而長不大,甚至生病。為了保持室內通風,郭標送還給大棚裝上了“窗子”。
自動上簇技術。養蠶時節十分繁忙。采桑葉、洗桑葉、切桑葉、為蠶體蠶座消毒、一天三次喂食……尤其到蠶上簇時節,最為繁忙。有的養蠶戶因勞動力緊張,未能及時捉熟蠶,蠶兒亂吐絲,影響蠶繭產量和質量。而郭標送采用了自動上簇的技術來解決這一問題。自動上簇就是利用熟蠶向上爬行的習性,在蠶座上直接放上蠶簇,使熟蠶自動爬上簇營繭的過程。
郭標送采用的是平鋪法上簇,蠶到了吐絲的時候,他就將紙板方格簇平鋪在蠶座上,蠶會自己爬上紙板方格簇,一個方格臥一只蠶,開始結蠶繭,而后,將蠶繭摘下就可以銷售,不僅能節省勞力、提高功效,還能減少和避免因手捉而造成的蠶體損壞,從而提高蠶繭的質量和產量。
標準化蠶病綜防技術及桑樹種植技術。在養蠶業中,消毒防病工作到位與否直接影響到蠶飼養的成功率和效益。郭標送采用了標準化蠶病綜防技術,不僅每天用消毒液進行地面消毒,還要用漂白粉加石灰液對蠶體、蠶座進行全面消毒等防病工作。
為了讓桑葉能夠滿足大量蠶的用食,郭標送還采用了桑樹一年兩剪快速養成、桑園少施肥免除草等新農業技術,以優質的桑葉保障蠶的體質、繭質。
郭標送采用新型農業技術,逐步擴大養蠶規模,通過蠶絲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最終實現了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