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有風險進入須謹慎
目前國內特種養殖行業炒種風氣盛行,對特種養殖行業來說,看一個特養品種是否有潛力,讓自己避免成為惡性炒種的受害者,仍然需要進行多方考察。因此,下列風險應引起高度重視。
風險一,市場認知不清。在我國,鹿、驢、兔、鴿子、鵪鶉、黃鱔、泥鰍、牛蛙等特種動物,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市場消費習慣。毛皮制品也有其成熟的產業鏈條。某些小區域雖有一些養殖習慣,但不適合推廣。因為一旦養殖過剩,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就有可能導致虧損甚至血本無歸。市場上盛行的一些炒種公司利用一些區域的市場現狀擴大宣傳,誤導養殖者高價投入養殖。養殖者一旦對市場考察不清,輕率投入,就很容易虧損。
風險二,馴化費事費力費錢。馴化,就是將野生品種變成能夠家養而且能不斷繁殖成長然后再繁殖的過程。如果做不到循環繁殖,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馴化。所以,真正馴化一個品種所需時間,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目前的情況是,一些炒種公司捕捉野生的物種,然后繁衍一代,甚至直接將野生品種賣給養殖戶。這樣一來,其品種屬性會很快退化,甚至出現無法繁育后代的情況。那么養殖戶損失的就不僅僅是一個高價的引種費用了。因此,投資者一定要事先查清楚種苗來源。
風險三,養殖成本居高不下。野生動物一旦進入人工養殖環境,如果不能馴化它適應該環境,就需要投入資金來營造它的野生環境。由此導致養殖成本巨大、成活率低、馴化不完全等問題,這也是一個致命的“硬傷”。
要獲得高額利潤,就需要成批量上規模的養殖。其中就涉及到繁殖育種、飼料的來源與配比問題,以及規模化密集養殖后易出現的傳染病等問題。養殖者在投資前一定要注意這些問題,深入考察清楚,避免因搞特種養殖而落入一個不掙錢的“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