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為鎮江“功夫野豬”尋婆家 僅幾家養殖場有資格收養
性子烈,傷口剛好一點又撞破了
昨日下午,記者在茱萸灣風景區揚州動物園看到,“功夫野豬”腳上傷勢已痊愈,但嘴上裂縫沒有愈合,還有血滲出。動物管理科科長聞亮介紹,其實野豬送來一個多星期后,它的傷勢就已基本痊愈,嘴上的傷也基本愈合了,不再流血,但因為野豬性子比較烈,傷口稍微好一點,它就在墻上或鐵絲網上亂撞,導致舊傷復發。
聞亮說,要想讓野豬嘴上的傷完全愈合,需要手術縫合,但這需要對它進行全身麻醉,風險非常大,“最好的辦法還是讓它自己愈合,平時在喂食時給它吃一些消炎藥。”聞亮說,雖然野豬嘴上傷口沒有完全愈合,但不影響它的進食。
探訪中,“功夫野豬”依然展示出了它兇猛的一面,在房子外面就能聽到它的咂嘴聲和低吼聲。
飯量大,每天吃20多斤食物
聞亮說,野豬剛送過來時,他們每天投喂10多斤的食物。野豬逐漸適應環境后,食量就大增了,一天要吃20多斤食物,“截至目前,已吃了近300斤食物。”
野豬的食物主要是胡蘿卜和南瓜,另外每天還添加少量精料。在野外,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它都會吃,包括樹葉、草、莊稼以及小動物,如兔、老鼠、蛇等。
揚州為“功夫野豬”找“婆家”
記者了解到,“功夫野豬”不會被送回鎮江放生。野保站負責人郝奇林說,對于野豬的去向,他們已跟省林業局作過溝通,由于鎮江野外野豬數量較多,危害農田莊稼,因此不適宜把“功夫野豬”再送回放生。
郝奇林介紹,對揚州而言,野外已很多年沒有野豬,加上揚州山林少,而且山體不大,也不適宜在本地放生野豬,“經過商定,省林業局讓我們為野豬找一家養殖場。”
記者了解到,目前野保站正積極為野豬尋找一個合適的“婆家”。
“并不是任何一個養殖場都適宜收養野豬。”郝奇林說,野豬是“三有”保護動物(“三有”即對經營有益或有重要經濟價值及有重要科學研究價值),人工養殖需要辦理陸生野生動物繁殖馴養及經營許可證。
“揚州目前有幾家養殖場有資格收養"功夫野豬"。”郝奇林說,“我們會從這些養殖場中選擇一家,一是看他們飼養野豬的經驗,一是看硬件。如果這兩方面都比較好,再就是看養殖場的意愿,還需要他們愿意接收。”
野豬馴養繁殖經濟效益可觀
雖然野豬性子烈,但只要馴養得好,能為養殖場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野豬抗病能力強,便于飼養;野豬肉脂肪含量低,亞油酸含量卻要比家豬高出2.5倍(亞油酸被認為是唯一的人體最重要和必需的脂肪酸,人體本身不能合成,必須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因此,野豬肉在當下市場上往往能賣出高價。
郝奇林說,野豬的馴養繁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野豬種質資源,“野豬在野外很難捕捉,很多養殖場想買都買不到。”
揚大獸醫學院專家建議,可以把“功夫野豬”當作種豬,靠它來繁殖后代,“當然,野豬的繁殖需要有技術和經驗支撐,因為野豬繁殖有成活率低等難題,只有克服了這些難題,才能把一個產業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