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贛榆區:去年賣價猛如虎 今年無奈如騎虎
養十只八只狐貍、水貂和貉子之類,一年下來輕輕松松可以賺個1萬多元;如果按照一個家庭可控的500只左右飼養量,毛皮動物養殖創造的利潤堪比辦個小型企業。
作為上世紀80年代最早從事毛皮動物養殖的先行者之一,贛榆區贛馬鎮大高巔村顧紹發曾經是國內知名的“養狐大王”,目前每年仍然穩定保持著約500只的養殖規模。在他的印象中,今年以前,毛皮動物養殖的效益可謂驚人,去年更是達到了歷史的最高點,今年卻陡然遭遇了過山車般的攔腰斬情形。
何去何從?是賣是養?一時間眾多養殖戶面臨揮之不去的困擾。
早在2005年,贛榆便以40萬只的總量成為全省最大的毛皮動物養殖基地。兩年后,全區養殖總量突破百萬只。2014年,來自區農委的最新數據為約300萬只,今年8月當選市毛皮動物養殖協會會長的顧紹發則估算為150萬只。雖然兩個數據差異不小,但毋庸置疑的是:2005年迄今,贛榆這一全省最大的名號從未旁落,養殖總量逐年增加的態勢始終如一。
贛榆之所以能夠成就這樣一個“最大”,兩個因素發揮了關鍵作用:其一,以狐貂貉為代表的毛皮動物,人工養殖的天然地理位置為北緯35°線,再向南雖然可以養殖,但是毛皮的質量難以保證。地處北緯34°50‘的贛榆,正是國內毛皮動物養殖的邊緣地帶。其二,贛榆擁有60公里海岸線,沿海發達的海洋漁業和灘涂養殖,為毛皮動物養殖提供了豐富、廉價、優質的飼料資源。
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大背景是,目前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毛皮動物(狐、貉、貂、獺兔)養殖與裘皮的加工大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毛皮消費國。在全球金融危機、傳統行業市場趨于疲軟的背景下,毛皮行業一枝獨秀,2011年我國規模以上毛皮及制品企業工業總產值已經突破千億元。
正是在內有優勢外有需求的雙重驅動下,自上世紀70年代,贛榆農民零星養殖水貂、藍狐等毛皮動物,90年代開始上量,本世紀初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效益驅動的產業擴張
墩尚鎮河疃村徐守洪一家從事毛皮動物養殖已經19年。年均500只的飼養量,讓一家人的生活異常富足。
對于行情,徐守洪的感受是“雖然有波動,但大的方向始終看漲”。去年的歷史最高點中,商販給出的生皮上門收購價:狐皮1200元/張,貉皮500元/張,貂皮300元/張。對比收購價的上揚,養殖成本多年來并無大的變化,一只貉子的養殖成本約為250元,狐貍和水貂大體類似,狐貍的養殖成本三者之中稍高些,但帶來的回報同樣喜人。
面對意想不到的超高回報,惜售和擴張成為眾多養殖戶的共同選擇。徐守洪根據經驗估計,今年狐貍的飼養量因產仔存活率低的特點和相對較高的管理技術要求,在去年的基礎之上增加并不多,水貂和貉子的增長量則非常明顯,水貂大約增長了20%,貉子約為40%。顧紹發對此表示認同,“養殖量肯定是增加了不少,看到收購價那么高,很多大戶加大自繁自養的力度,很多想賺錢的農民也參加了進來,全區應該有4000多個養殖戶。”
兩人看到了開頭,卻沒想到過程中的波動:翻過2014年的門檻,毛皮動物的生皮收購價一路下滑,今年冬天的收獲季節到來之前,漫長的腰斬期讓所有養殖戶進退兩難。
困境之下的深刻反思
客觀評價贛榆的毛皮動物養殖產業,大部分仍然是小規模的庭院式養殖,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飼養量一般在幾百只到上千只不等;在養殖戶相對集中的地區,毛皮動物養殖專業村或毛皮動物養殖小區逐漸形成,如青口鎮堿灘藍狐養殖專業村、柘汪鎮西林子村水貂養殖小區。由于可期的高效益,近年來,一批飼養量達幾萬只甚至幾十萬只的大型毛皮動物規模養殖場已經出現,譬如選址城頭鎮的連云港錦威水貂養殖有限公司和連云港瑞豐養殖有限公司,落戶黑林鎮的連云港東翰狐貍養殖有限公司。
值得肯定的是,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毛皮動物養殖穩定成長為贛榆助農增收的新增長點,每年創造的產值至少在5億元以上。但同樣要看到,這很大程度上是養殖戶的自我發展過程,一路走來政府的指導幫扶功能并不明顯。由此,這一產業的“量”雖然目前穩居全省第一,“質”在很多方面卻和河北昌黎這一全國知名的毛皮動物養殖基地不可比,就是和全國第一毛皮動物養殖大省山東的諸多縣市相比,也有相當差距。
自我發展的過程,盲目和無序不可避免,由此帶來整體上的養殖規模可控性差、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皮張的標準化程度較低等問題。與之對應的另一個情況是,毛皮動物養殖的效益必須通過賣皮來實現,國內毛皮產業紅火的主導因素是國際市場需求。贛榆所有毛皮動物養殖戶并不直接參與國際市場交易,所產生皮全部通過區內和外來經紀人收購,中轉流向河北、山東、浙江等省,加工之后再向以俄羅斯為代表的國際市場銷售。在市場需求旺盛的情況下,這些問題可能被掩蓋乃至忽略不計;遭遇大的市場波動,這些問題不但全部暴露而且加劇了產業的競爭力滑坡。顧紹發分析今年生皮收購行情陡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去年行情太好,個個都搶著上,量大不說,交易的產品本身還良莠不齊;一方面國際市場不好,大的加工企業沒有訂單,消化能力存在問題,收購過程更加挑剔。兩下作用,賣又賣不出價格,不賣又沒法自己用,很多皮張就壓在養殖戶手里,越到最后越虧。”
良性發展的轉型升級
在徐守洪看來,即便是在現在的行情之下,毛皮動物養殖也并非難以為繼的夕陽產業。“飼料是我自己配的,貉子7個月的養成過程,這一項就省了差不多30%。”徐守洪不無自豪地介紹,“多少年下來,以前行情也有波動,這次肯定是最大的一次,指望賺錢肯定不現實,但是只要把品種選好、養殖技術操作好,不虧或者少虧沒有問題,慢慢再等行情好起來。”
也許是巧合,如果把徐守洪關于品種、技術的看法上升到理論層面,就是品種更新和技術創新的產業轉型升級方向。而這樣的建議,顧紹發在1998年參加全國經濟動物工作會議的交流發言時就已經初成體系。其時,顧紹發以1997年進口狐皮沖擊國內市場導致養殖效益滑坡的現象為例,異常鮮明地指出了只講數量不談質量的重大行業缺陷,提出“以優取勝”、“多種系列產品開發”、“形成產、供、銷一體化良性循環體系”等解決辦法,呼吁養殖戶提高產品質量,改變加工業落后的狀態,實行科學養殖,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力爭良好的經濟效益。
時至今日,贛榆農委相關專家關于推動毛皮動物養殖產業健康發展的相關建議,也仍未脫離這一構想:政府重視并制定產業扶持政策,引導從家庭經營到規模養殖的提質增效,鼓勵建設深加工企業。但主管部門和養殖主體均頗為認可的種種設想,之所以始終未能成為現實,最后還是要歸結于雖然有些波折但總體持續向好的利益驅動。實事求是地講,全省第一的毛皮動物養殖產業,具體到某戶某村可能很重要,在贛榆現代農業的全盤布局中也許只是一個盆景而已。正是這樣一種尷尬的定位,長期以來,政府層面有意無意的忽視和從業人員急功近利的短視,讓毛皮養殖產業走入了當前騎虎難下的困境。
多年以前,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負責人曾公開表示,“毛皮行業的崛起不僅豐富了我國的行業產業鏈,同時極大地促進了地區就業,改善了當地人民生活水平”。落到產業發展集中地,在缺乏更多致富項目的前提下,毛皮動物養殖進入門檻低、場地要求小等特點,非常適合農民家庭經營。面對變化的市場,所要改變的是如何給予養殖戶品種、技術等方面的更多指導和引導。而這,正是政府應當履行也必須履行的職責。
既然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富民產業,既然已經走到了何去何從的關口,那么如何更好地選擇未來要走的路,養殖戶本身固然要盡快在信息對稱、科學養殖等諸多方面“補課”,地方政府產業規劃、行業指導之類的“虛事實做”也要努力到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