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喜德縣:養了野豬兒 富了袁成遠
袁成遠飼養的成年野豬。喜德縣職業高中種養殖專業畢業的袁成遠,養起了野豬兒,目光不局限于本地燒烤攤、農家樂,而是投向外面的市場。先后參加過西博會、中國食品博覽會,產品反映都很好,供不應求。8月14日至16日,他養的野豬兒“跑”到香港居民餐桌上去了。
阿西爾的參展國際美食博覽會喜德袁野野豬肉走俏“袁野野豬肉就是好,我昨天吃了一點,今天特地又來買點,不然就沒有機會了。”香港的消費者如是說。在省農業廳副廳長祝春秀的帶領下,在香港第6屆國際茶展暨第25屆國際美食博覽會上,袁成遠帶去參展的袁野野豬肉、袁野黑豬肉等,受到港商和客商們的廣泛青睞,在不到4天的時間里,他一同帶去的袁野大紅袍花椒、袁野燕麥粉、袁野涼林核桃、袁野彝家酸菜等就被展銷一空。喜德縣袁野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袁成遠說:“野豬肉318元一盒,花椒180元一斤,燕麥粉60元一斤,香港客戶和外商們相當喜歡,沒有一個人討價還價,幾天就買完了。只可惜路途較遠、不方便攜帶(產品),只賣了2萬多元港幣。目前,香港已有幾家大型采購公司跟我們簽訂了意向性長期采購合同,看來只有再擴大規模了。”據袁成遠介紹,他們公司目前每年出欄野豬4-500頭,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要,他們將擴大養殖基地、擴大養殖規模,力爭3年以后,每年的野豬出欄量達2000只以上。
創業中探索養殖技術多元養殖效益初顯1986年9月,袁成遠在喜德縣職業高中種養殖專業畢業后,先后養殖肉鴨、烏骨雞和生豬,在資金和技術都缺乏的情況下,憑著對畜禽養殖的執著追求和遠景向往,探索出了一套適用于農村飼養畜禽技術和方法,經濟效益也逐年增加。通過努力和探索,1997年,他建成占地面積15畝的喜德縣第一個畜禽養殖場,達到年出欄肉鴨5000只,烏骨雞300只的規模,當年創利15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專業戶。
1999年,他再擴大了養殖規模,轉產飼養瘦肉型商品豬,當年存欄種母豬120頭、優質瘦肉型種公豬5頭,年出欄商品豬300頭,仔豬2000頭,當年創利20萬元。2008年,通過多年的探索和思考,他認為飼養野豬一定可行,投資40萬元,用于訓化飼養野豬,現僅野豬產值就達15萬元以上。經過不斷創新和改進,目前野豬肉類經加工后已進入西昌土地特產店、西昌西部村落特色餐飲行業等。引進發酵床養殖技術變廢為寶解決環境污染“提高養殖規模、降低養殖成本。”這是袁成遠努力探索、大膽嘗試、敢為別人不敢為的一面。2010年,他引進國外先進的發酵床養殖技術,對生豬和野豬飼養,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養殖業發展的環境污染問題,該成果利用廢鋸末等廢料,變廢為寶,極大地節約了經費,也有效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2012年,他在發展養殖業的同時,拓展新思路,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自產自銷,創辦了“袁野”品牌,目前袁野牌野豬肉、生態閹雞、核桃、花椒等一系列產品經加工后已進入了西昌各大超市和特色農產品店,并于2012年、2013年先后參加西博會、中國食品博覽會,產品反映都很好,供不應求。
這次的美食博覽會,袁野系列農產品走俏,袁成遠說:“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我還要再擴大規模了。”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新增養殖大戶59家嘗到甜頭的袁成遠沒有滿足,根據市場的需求,他帶領村民共同飼養野豬,通過公司加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把養殖技術傳授給廣大村民,大力發展野豬養殖,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在他的帶動下,全鄉新增了養殖大戶59家,全鄉僅畜牧產值就達260萬元。目前,該村村民許多都掌握了養殖技術、養上了野豬,野豬肉已開始走俏。拉克鄉鄉長王伍哈說:“袁成遠為我們拉克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闖出了一條新路子,使野豬生產成為了源泉村的一大產業支柱。”“產品既要銷往外地,在本地也要銷售。”為打響袁野野豬品牌,袁成遠結合實際,辦起了農家樂。他說:“決不以次充好,決不把黑豬肉當野豬肉賣。”走進喜德縣拉克鄉,在離鄉政府500多米的公路旁,你就可以看到一個“袁野農家樂”的招牌,它既是袁野農家樂,也是袁成遠成立的“喜德縣袁野牧業有限公司”所在地。一邊是農家樂,后邊就是他的野豬養殖場了。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這里的旅客絡繹不絕,他們就是沖著袁成遠的野豬肉來的。旅客們說:“看著野豬活蹦亂跳就舒服。野豬肉也確實香。這個農家樂有特色。”開辦特色農家樂,讓他又多了一門致富路子。
小有成就的袁成遠說:“我準備在無污染原生態的山場上選址,建一座20多畝的野放養殖基地,進行圍欄放殖。同時,申報有機、綠色、無公害標識。再在山場下建三幢、占地25畝,配套設施完善的畜禽圈舍。同時,再建一個農產品加工廠,好好打造‘袁野’品牌,更好的創造喜德特色自主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