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大鯢苗種無需外購 品種看臺
“去年,我市出臺《關于加快大鯢產業發展的意見》后,大鯢養殖及利用開始高速發展起來。”12日,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曹豫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近年來,隨著大鯢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種苗“瓶頸”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全市年繁育大鯢苗種達9.5萬尾,基本結束苗種外購歷史。
我市大鯢的養殖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區和渝東北三峽庫區等區域,在大多數區縣均有大鯢養殖企業,主城周邊銅梁、九龍坡、璧山、潼南等區縣也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并建起2個大鯢自然保護區。“今年,全市預計繁育大鯢苗種將達到9.5萬尾,多數養殖企業具備自養自繁能力,基本結束了苗種外購的歷史。”曹豫說。
當前大鯢的主要養殖模式,屬于仿生態養殖。“我市大鯢養殖成本在100—600元/公斤不等,親本2.5公斤左右養殖成本約2000元/尾,相對較高。”曹豫介紹,與之相對應的是,大鯢銷售價格卻在不斷走低,從兩年前的1000多元一斤降到現在的三四百元一斤。
曹豫說,大鯢在馴養繁殖及商品生產中存在幾個問題:首先,許多業主期望投入大鯢產業,由于技術條件不過硬、養殖設施不完善等原因,大部分業主辦不了經營利用許可證,導致無法正常銷售。其次,養殖戶引進親本種質質量普遍較低,產卵數量較少,加之繁殖技術不夠成熟,近親繁殖情況較多,受精率較低,苗種抵抗力差,稚鯢階段容易生病死亡。再次,目前大鯢需求市場理性回歸,銷售價位大幅下降,養殖企業高價位引種、高投入建場、高成本購餌料等因素,現實價位與理想價位懸殊,部分業主發展信心開始動搖。
2013年2月19日,市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大鯢產業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以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保護優先、合理開發,科技帶動、品牌引領為原則,部署了加快繁育和養殖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規范大鯢生產經營行為、加大技術服務和質量安全監管、促進關聯產業發展、嚴格保護野生大鯢資源等任務。同時,將大鯢產業納入特色效益農業予以發展資金支持。
很快,各區縣也相繼出臺扶持政策。如開縣對引進大鯢親本方面,對引進2公斤以上的補貼1500元/尾、3.5公斤以上2000元/尾,新建繁殖池補貼400元/平方米;在商品養殖方面,15公分以上苗種補貼60元/尾,建池200元/平方米。
現在全市馴養繁殖的大鯢存有量達到56萬尾,馴養繁育企業203家,其中已辦理馴養繁殖許可證的企業166家,辦理經營利用許可證45家,養殖(繁育)總面積達到30萬平米。曹豫建議養殖戶可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養殖經營模式,解決養殖戶養殖、銷售問題。并適當疏導,放寬銷售渠道,以釋放大鯢庫存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