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辟城鄉統籌人才新通道——對大學生“村官”“重慶模式”的解讀與思考
題記:當年,父輩考上了大學,從農村來到城市,成為了“雞窩”里飛出的“金鳳凰”。“鳳凰”飛走了,但“雞窩”仍是“雞窩”。如今,天上的“鳳凰”已是越來越多,連天空也顯得有些擁擠。所以,我們要飛回去,將“雞窩”建設成美麗的“鳳凰窩”,讓青春的夢想在農村的廣闊天地間飛翔。———重慶市巴南區姜家鎮河面壩村村委會主任助理 何向東
繼去年首批2021名“村官”深入農村之后,今年新選派的2700名大學生“村官”又于7月9日奔赴基層,用5年的時間選派萬名大學生到村任職,這是重慶市實施的“萬名大學生‘村官’計劃”。目前,包括何向東在內的這支富于知識和活力的生力軍,正在農村天地放飛理想,點燃希望。
為確保大學生下鄉既有“源頭活水”,又有“合理出口”,接續城鄉之間長期存在的人才“斷橋”,重慶市創新“大學生———‘村官’———公務員———黨政領導干部”的干部培養鏈的“重慶模式”,受到多方肯定。
“打包”政策,讓村官“下得去”
2008年以前,重慶市大學生“村官”招錄工作是由各區縣單獨進行的,和選調生相比,“村官”名不正言不順。因為他們不能像選調生那樣,在工作一定年限后,經過考核就能進入公務員隊伍。
重慶市將大學生“村官”計劃與西部志愿者、教師特設崗位、選調生等項目整合打包,實行統一招考、統一待遇、統一選派,切實把好“村官”入口關。
同時,重慶市財政安排了5億元專項資金,對到村工作大學生,執行新錄用公務員工資和津貼補貼政策,全部納入市和區縣財政保障體系。并為之辦理了意外傷害醫療、基本住院醫療等7項保險;建立了大學生“村官”后勤保障區縣、鄉鎮和村三級黨組織聯動機制,實行安全責任追究。
“政策制定非常人性化,甚至規定可以為選派到市級貧困村工作的大學生代償國家助學貸款利息。”一名考生為此十分感動。
思考:長期以來,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村成為人才的凈輸出地,人才“下不來、待不住”是農村基層最大的心病。鼓勵大學畢業生當“村官”,正是搭建農村人才“高地”、促進城鄉人才雙向流動的有力舉措。
“重慶模式”形成以后,今年增加大學生“村官”的招考名額至2700個,吸引了全國近3萬大學生報考。大量報考人數的背后,固然有就業壓力日趨增大等因素,但同樣反映出“重慶模式”注重運用人性化的政策杠桿作導向,吸引人才主動流向農村,開辟統籌城鄉人才的新通道的創新已成效初顯。
搭建平臺,讓村官“干得好”
重慶市設立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實行區縣領導干部、鄉鎮領導班子成員、村“兩委”負責人結對培養制度,幫助大學生“村官”盡快進入角色。選派協議有效期內,每年至少安排一次時間不少于7天的崗位培訓。
另外,重慶市財政投入1000萬元設立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加大對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力度。
為了讓下到基層的“村官”干得好,幾大平臺的建立成為“重慶模式”的亮點。
搭建學習培訓平臺。目前,全市共設立大學生“村官”培訓基地63個。如重慶市渝北區組織大學生“村官”到西南大學“充電”,業余進修農技推廣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
搭建溝通交流平臺。適時召開大學生“村官”
工作座談會,聽取大學生“村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情況,聽取他們對縣、鄉、村在管理服務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如今年五四青年節,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與全市39個區縣的大學生“村官”代表座談,勉勵大家面向農村、農民,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肯干、實干、會干,在“村官”崗位上鍛煉成才,為重慶發展做出貢獻。
搭建傳幫帶服務平臺。到崗的大學生“村官”都有明確的幫帶聯系人,每人至少有1名領導聯系、2名直接幫帶責任人。
搭建工作實踐平臺。各鄉鎮黨委、政府、大學生所在村對大學生“村官”明確布置工作任務、壓擔子,使他們在一線得到鍛煉,在解決實際矛盾中磨練意志,增長才干。目前,重慶市已有18個區縣建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資金,5個區縣開辟了大學生“村官”創業園。龍眼之鄉豐都縣興義鎮的村官崔杰,運用自己市場營銷專業知識,幫助當地村民打造“心意緣”龍眼品牌,兩個月銷售3000盒龍眼,實現產值68萬元,使村民人均增收1253元。
思考:為了讓村官“干得好”,重慶市通過搭建各種平臺,提升大學生“村官”的綜合素質,讓大學生“村官”參政議政,提高大學生“村官”的政治待遇,使大學生“村官””盡快融入農村工作。
鼓勵大學生“村官”在村創業,則是保障“村官”干得好的另一項有力措施。通過創業資金的扶持,加上當地專業大戶的帶領,讓“村官”學習技術和經驗,這樣既減少了資金的投入,還降低了創業的風險,同時發展了農村的產業,實現“村官”和村民雙贏。
暢通“出口”,讓村官“有前途”
重慶市萬名大學生“村官”計劃規定:參與公務員考試選派大學生“村官”,服務滿2年經嚴格考核考察合格的,正式錄用為公務員。對錄用為公務員但仍愿留村工作的,給予相應職級待遇。積極推薦大學生“村官”擔任(選任)村“兩委”負責人,把優秀大學生“村官”納入鄉鎮黨政后備干部人才庫。今后市、區縣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補充工作人員重點面向大學生“村官”,比例不低于80%;大學生“村官”工作期滿后,三年內報考市內院校碩士研究生的,初試總分加10分,同等情況下優先錄取。
為解決10000個公務員編制問題,從去年起,重慶市就開始嚴格控編,以保證有足夠名額,消化萬名“村官”的公務員編制。
為避免部分大學生只將“村官”當作跳板,不扎實干基層工作的現象出現,“重慶模式”也出臺了相應的措施。“目前大學生村官是‘村級組織特設崗位’人員,必須在基層踏實干好工作。每年與村干部一樣,得參加‘雙述雙評’考核,即由‘村官’向村民和鄉鎮黨工委作述職報告,同時后者為‘村官’進行評分,‘雙述雙評’中不合格票數超過30%的,當年考核記為不合格。如果有一年考核不稱職,將延期一年進入公務員錄用考察環節。兩年考核不稱職將解除協議。”重慶市委組織部有關人員說。
思考:“重慶模式”的“出口機制”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要著力為大學生村官的發展營造更良好、更寬松的社會環境,確保他們的“出路”暢通,讓他們能下得去、干得好、有前途。同時也釋放出了一個強烈的信號: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用人單位從基層一線培養人才的選人用人新機制將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學生“村官”大有可為。大學生“村官”因面臨二次就業而不穩定的問題,在重慶得到了有效解決。
輸入: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