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養業:警惕再入“炒種”怪圈
特養業:警惕再入“炒種”怪圈
中國特種養殖信息網 靳國慶
近幾年來,隨著豬、牛、家禽以及毛皮動物養殖熱潮的波動,以野豬、肉鴿、昆蟲、珍禽等為代表的特種經濟動物養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為養殖行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不過,在火爆背后,特養業發展也有種種隱憂。
毛皮動物:昨日風光難在依舊
由于裘皮市場的持續低迷,毛皮動物存欄銳減,2006年后新上的一些養殖戶已經放棄。據筆者保守估計,現在全國存欄應該下降一半左右,而河北的存欄大概能保持在2000萬只左右。現在的問題是在裘皮制品出口不暢的情況下,很多企業轉向內銷,而對內銷市場缺乏足夠的了解以及經銷隊伍的不完善,導致銷售不佳,因而影響了對皮張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建議養殖戶不要放松對毛皮動物的養殖管理,多在皮張質量上做文章。
獺兔養殖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有點區別的是獺兔的行業組織較多,對一般養殖戶獲取信息和技術以及產品銷售有很大的作用。
肉鴿:增產擴群漸成主流
肉鴿的消費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和大中城市,在養殖分布上呈現出南方大規模、大群體的形態,養殖場種鴿存欄多在萬對以上;而在北方特別是河北,則是小規模、大群體,萬對以上的鴿場不多,大多數散戶的養殖技術較差,種鴿質量一般,銷售多是依靠商販上門,經濟效益較低,這種局面急需改變。
據中國特種養殖信息網的信息,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50個大城市的乳鴿市場上,優質全凈膛每只(400克以上)的批發價格已由上年的8元上漲至13元,市場零售價由14元上漲至18元;活重600克以上的肉鴿批發價由每只10元上漲至14元,市場零售價由每只16元漲至20元;小規格活肉鴿、凍肉鴿批發價由每只4元上漲至6元/只,市場零售價由每只8元上漲至10元。肉鴿養殖區域分布也比較廣,華南、華東、中原和華北都有相當規模的養殖。在“非典”后肉鴿養殖發展迅速,近幾年河北省肉鴿養殖每年都以不低于20%的速度遞增。從筆者了解到的情況,現在不光是鴿場在擴大規模,很多養殖戶也在擴群,希望大家能夠未雨綢繆,考慮以后的市場壓力。
珍禽:多品并進百花齊放
鴕鳥的主要利潤點在肉、皮和蛋上。目前鴕鳥肉的價格偏低,甚至接近于牛肉的價格,相比較鴕鳥肉的質量、營養價值均要高過牛肉,而大眾對鴕鳥肉的食用價值認識還比較淺。石家莊神農莊園推出“鴕鳥宴”,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嘗試。鴕鳥作為一個生產已經成熟,但市場銷售仍不成熟的特養產業。建議廣大農民在養殖鴕鳥時,千萬不可一哄而上,而應該與誠信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聯合起來,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之路。這才能有效的降低銷售帶來的風險,充分發揮自己在飼養方面成本低的優勢。
孔雀養殖這幾年發展迅速,并且也出現了一些大的養殖場家,有一定的發展前景。 鷓鴣的銷售市場比較穩定,河北的保定、滄州地區養殖和銷售形勢不錯。其他諸如山雞、貴妃雞等現在市場表現也不錯。總體來說,這兩年珍禽發展比較穩定,市場面也在不斷擴大。
野豬:狂熱之中仍需審慎
可以說,現在的野豬行業和當年養鹿有點想想,人們養殖不是為了賣肉,二是為了賣種,于是就呈現出市場繁榮的局面,而在野豬肉制品的開發、銷售上明顯滯后。殊不知,這里有很大的隱憂。筆者建議,認真理解“特”字。野豬肉,不像豬肉、雞肉等大宗畜產品,而高昂的價格也是其走上普通老百姓餐桌的制肘;其次,養野豬相關的技術配套不成熟,飼料、疾病防控技術基本上是在家豬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特種野豬賣點就是一個“特”字,大規模推廣帶來市場值下滑甚至喪失和養殖戶冀望的暴利本來就是一對矛盾。
不論是純種野豬和特種野豬在養殖的過程中南北的差異不大,銷售時卻有著明顯的不同:北方的商品豬需要養到200斤左右宰殺以賣肉為主,銷售到超市及餐館酒店,還有就是農貿市場 ,其中以銷售到超市及餐館酒店的價格較好。 南方的商品野豬以賣80-100斤的活豬效益最好,一年中可分淡旺季 ,淡季一般是每年的8-12月份(活豬價格一般為40-50元/公斤),旺季一般是1-7月份(活豬價格一般為60-80元/公斤)。南方的主要市場是沿海經濟較發達的城市。
昆蟲:發展迅速理智為先
現在昆蟲養殖逐漸成為新的熱點,從事養殖的企業也比較多。在山東,以養殖基地、科研院校、專家學者為主,成立了專門的蟲業協會,對于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引導養殖戶理性發展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筆者認為,有些問題也需要注意,那就是市場銷路。昆蟲大多是藥用、食用或者飼料用,因此同時最好和其他養殖項目結合起來。
山東農業大學植保學院副院長、山東省蟲業協會會長劉玉升博士已大規模產業開發的昆蟲有蝗蟲、黃粉蟲、黑粉蟲、大麥蟲、工程蠅、蟋蟀、大蠟螟、土元等20多種。他的足跡遍布東營、煙臺、威海、淄博、泰安等地,很受農民歡迎。他認為,解決銷售問題應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開展研發:縱向———深度開發提取油脂,黃粉蟲油脂是良好的動物脂肪,可以食用,可以做工業用油,也可以生產生物柴油。采用壓榨法提取油脂后,含蛋白更高了。橫向———引導農民養其它蟲子,分流。目前研究的可規模生產的蟲子有黑粉蟲、大麥蟲、洋蟲、大蠟螟、蟋蟀、蠅蛆、胭脂蟲、螻蛄、蠐螬、蝗蟲等。
有分析認為,由于昆蟲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利用起步較晚,目前尚面臨著許多問題。單就昆蟲食用而言,就存在著三大瓶頸:第一,傳統飲食觀念的限制,95%%以上的消費者不習慣吃昆蟲;第二,相關研究薄弱,飼養技術差,產業化程度低,最為棘手的還是“昆蟲成體的大量人工培育問題”;第三,缺少統一的行政管理機構和相應的科研協調體系,多數開發者處于分散、自發、自由狀態,缺乏全局和長遠規劃。
鹿業:低谷徘徊等待轉機
鹿的養殖低迷局面已經持續了數年,養鹿戶大量減少,原來僅石家莊地區就有70多家,現在已經超不過三五家了。主要原因是前些年市場不成熟,很多人盲目跟風,造成行業的盲目擴張。2000年至2002年,鹿業市場過度火熱,很多人見鹿價這么高便紛紛投資養鹿,那時養鹿就是為了賣鹿,由此造成兩種不良影響:一是母鹿需求旺盛,母鹿遠多于公鹿,種群結構不合理。二是投資者在不具備技術水平的條件下盲目投資,很多沒有經驗的散戶也匆忙上馬,他們養的鹿也是質量差,品種不良,鹿茸產量與質量日趨懸殊,造成了養鹿業出現前所未有的困境,養鹿業全面虧損。
但筆者以為,最關鍵的一點是沒有做好“綜合利用”的文章,絕大多數人養鹿是為了賣茸,其實發展肉用鹿不失為一條出路。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經濟動物研究室主任、中國特產學會鹿專業委員會主任魏海軍指出,如今養殖戶要靜下心來,淘汰病鹿、老鹿、生產性能差的鹿,提高種群質量和鹿產品質量,緩解鹿只相對過剩的矛盾。其次,要提高鹿茸等產品的科技含量,向社會宣傳鹿茸等產品的醫療、保健、養生價值,擴大鹿茸、鹿血、鹿肉的消費范圍。另外,養鹿業發展到今天急需規范,特別在鹿產品生產標準上要進行規范,只有這樣才能有力打擊假冒偽劣鹿產品的生產,保證優質鹿產品的生產,從而進一步推動養鹿業健康發展。基于目前的形勢,筆者不建議養殖戶輕易入行。
特養業:燙手山芋謹防“炒種”
縱觀現在的特養業,突出問題一是絕大多數品種并沒有真正形成商品化生產,出售種源還是多數企業獲利的主要方式,產品深度開發不夠。到目前為止,社會上還沒有出現大眾普遍認可有口皆碑的的特養產品品牌,雖然一些企業也有自己的深加工產品,可是由于種種原因,市場推廣程度和市場占有率卻不高;二是養殖規模普遍很小,以家庭式養殖為主,形不成合力,面對市場缺口無能為力,這種現象在小型特養品種的養殖中更為突出;三是行業的特殊性強調過多,沒能很好地取得當地政府和社會的認可和支持,關起門來做生意的思想比較嚴重。同行交流少,并且各自為戰、各自為大的想法經常體現在實際行動中。四是特養行業內部條約機制不夠系統,品種品質有待提高和優化,行業信譽應該得到更大力度的提倡和踐行。
筆者認為,“行業沒有完全擺脫炒種倒種這樣的一個初級階段是造成以上種種現象的重要原因。”特種養殖行業是養殖生產中比較特殊的行業,它的特別之處就在于養殖品種的社會價值、市場吸收途徑、生產技術和模式等方面。目前在一些傳統畜牧養殖企業猛遭外資這只餓虎的打壓下,除了破產和“投降”被并之外,選擇新的投資發展領域不失為一條出路。特養業作為回報率高、業態與原業態相近等特點,會成為這些企業的首選,而目前的特養行業從業者顯然不具備這些傳統企業資金實力雄厚、管理成熟規范等優點;再者其他行業轉行做特養的也是大有人在。前不久,內蒙一家從事房地產、煤炭開采的企業集團來到中國特種養殖信息網問計,準備斥巨資建生態養殖園,而特養竟是他的首選。另一方面,那就是眾多的散戶跟風跑,行情好時,猛干一把,行情不好時低價清倉,全然不管什么成本和利潤。反正人家是“船小好調頭”,大不了干別的,反正投資也不多,賠了只當是花錢買經驗。指望這些散兵游勇承擔行業健康持續發展重任,我看很難。
自從2007年政府下達專門文件提倡和鼓勵建設專業合作社以來,社會各行業的合作組織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運行。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從各環節為企業提供便利,形成從養殖—銷售的一個聯盟。它可以統一成員企業的生產技術標準,以確保區域種群質量,并代理和成為買方和賣方業務橋梁,規避惡意競爭,規范行業秩序,同時有利于銷售渠道的通暢,保障企業利益。合作社還有為企業申請貨款等多項服務和職能。成功的先例已有很多,養殖場戶可結合自身的狀況成立或者加入合法的行業組織,以一己之力支持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