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特種動物養殖形勢分析(一)
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特種動物養殖形勢分析
本刊 靳國慶
2020年5月,農業農村部正式公布《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首次明確家畜家禽種類范圍。而我們以前常說的特種養殖的品種,有的歸入傳統養殖范疇(如兔、肉鴿、驢),有的歸入特種畜禽(如狐貉貂、鹿),有些品種禁養(如竹鼠等),有的沒有明確(如昆蟲類的螞蚱、蚯蚓等),而我們今天還是沿用了傳統的“特種動物養殖”的說法,沒有區分傳統畜禽和特種畜禽,對禁養的不再分析。
主要特養品種的發展現狀
一、毛皮動物:基礎較成熟,產業待提升
我國是毛皮動物養殖大國,同時也是毛皮產品的生產大國、消費大國和出口大國。目前,毛皮動物養殖處于一個較長時間的低谷期。
從品種分析來看,水貂產量的下降直接原因是出口形勢的變化,最大出口地俄羅斯的消費量銳減,直接導致了水貂養殖形勢不容樂觀。而狐貍、貉子也隨著大的形勢的變化,出現養殖量減少,利潤降低的狀況。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毛皮動物養殖受后期加工市場的影響較大。在皮張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皮張質量、養殖成本則成了養殖場戶增強競爭力的主要因素。
前段時間參加一個會議,在養殖環節大家還是寄希望于皮張漲價,而我個人認為,加工環節的利潤空間已經很小,養殖環節如果想突圍,一是合理降本,二是提高個體產能。
兔類養殖情況和狐貂貉的情況大致相同,只不過是受國際兔皮市場的影響更加明顯。
二、草食類動物:發展不均衡,效益待提高
草食類動物養殖品種主要是驢、鹿、野豬等品種,由于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不一,表現出的形式也是有冷有熱,養殖效益也是有待提高。
1、驢業養殖:
自2016年起,國家先后出臺了《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及《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用“十三五”規劃》,把驢定為中國特色家畜種質資源;2017年,國家將驢納入標準化規模養殖序列。可以說,在所有的特種動物養殖行業中,驢業受政府重視程度是最高的。
現在,驢肉消費不再局限于民間小吃,商場超市甚至大城市的高端酒店對驢肉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一些驢產品加工企業在全國各地陸續建立了驢良種養殖基地,形成了集良種驢育種、改良、養殖、肉乳品加工、阿膠生產于一體的較完善的產業鏈條。養驢專業合作社也陸續成立,為社員提供驢養殖的產、供、銷一體化服務。
目前我國養驢的組織化程度和規模化程度都較低,散養仍然是主要模式,科技含量不高,飼養管理粗放,飼養方法落后,主要表現為飼料報酬低、增重慢、繁殖力不高、出欄率和出肉率低等。
2、鹿業養殖:
鹿業市場曾經過度火熱,伴隨著“炒種”、“炒科技”、“轉制”等異象的一段短期興盛,巔峰時全國養殖存欄一度超過百萬頭。此后,我國鹿產業基本處在發展的“低谷”狀態。
特種養殖信息網認為,鹿業發展的關鍵是做好“綜合利用”的文章,多數人養鹿是為了賣茸,其實發展肉用鹿不失為一條出路。其次,要提高鹿茸等產品的科技含量,擴大鹿茸、鹿血、鹿肉的消費范圍。養鹿業發展到今天急需規范,特別在鹿產品生產標準上要進行規范。
3、野豬養殖:
我國是生豬生產大國,特種野豬作為家豬生產的有益補充,在我國確實有很大的優勢。特種養殖信息網分析,特種野豬養殖還存在很多問題:一是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帶動作用比較差。二是品牌效應差。到目前還沒有叫得響的特種野豬品牌。三是消費者對特種野豬產品的認知度低。四是小型養殖戶多,形不成合力,面對市場缺口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