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軍:中國鴿業規模化浪潮中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畜牧業協會鴿業分會/黃羽肉雞業分會 高海軍 秘書長
近年來,中國鴿業在政策引導與市場驅動下步入規模化發展快車道,同時也面臨著消費波動、產能調整等多重挑戰。中國畜牧業協會鴿業分會/黃羽肉雞業分會高海軍秘書長在2025長三角鴿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基于行業監測數據,全面剖析了鴿業的成長態勢。現將內容整理如下:
規模化提速:從小散為主到集群發展
國家政策的持續推動,正加速鴿業規模化進程。目前,1萬對以上規模的養鴿企業種鴿存欄已占全國20%-40%,規模化特征日益凸顯。按種鴿存欄規模劃分,1000對以下為小規模、1000-5000對為中等規模、5000對以上為大規模,盡管大型企業占比提升,但中小戶仍是當前生產的主力軍,構成了行業金字塔的堅實基座。
規模化發展離不開精準的數據支撐。中國畜牧業協會已建立起完善的鴿業監測體系,重點監測30余家規模化企業,其種鴿存欄量從1萬對到80萬對不等,覆蓋不同規模層級。通過“月報”制度形成月度分析、“年報”制度匯編《中國禽業發展報告》,監測數據的積累與優化,正隨著規模化程度提升而增強代表性,為行業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湖北貝迪鴿業、福建集盛鴿業等企業的定期數據上報,更讓監測網絡日趨完善。
產能與市場:量增價減下的結構調整
鴿業產能在近年呈現持續擴張態勢。2024年全國種鴿存欄量達5497萬對,同比增長10%,創歷史新高;2025年上半年這一勢頭延續,同比增幅升至11%,其中2月增長尤為顯著,3-6月則進入震蕩調整期。產能提升的背后,是種鴿市場 “量增價減”的結構性變化——盡管銷量穩步增長,但前期補欄過多導致階段性飽和,種鴿綜合價格持續走低,市場呈現供需再平衡態勢。
乳鴿市場同樣經歷著“規模擴張與利潤承壓”的雙重考驗。2024年全國乳鴿出欄量首次突破8億只,達8.04億只,同比增長12.3%;2025年上半年供應量同比增幅近15%,延續高位運行。然而,價格卻持續下行:2024年商品乳鴿平均售價同比下降2.4%,全年“高開低走”;2025年上半年頹勢加劇,4-6月連續下滑,6月銷售價降至16.82元/只,創近三年新低。
利潤空間的壓縮更為明顯。2025年上半年單只乳鴿平均利潤僅1.97元,監測企業毛利率降至14%,虧損面達20%。盡管成本同步下降7%,但供需失衡與消費疲軟的疊加影響,讓乳企養殖效益面臨嚴峻挑戰。
鴿蛋市場亦未能獨善其身。2024年蛋鴿存欄量增長15%至250萬對,生產能力顯著提升,但鮮鴿蛋、光鴿蛋價格分別下降,2025年上半年降幅進一步擴大至 14%和16.7%,供需平衡成為蛋鴿養殖的核心課題。
消費變局:挑戰中的潛力空間
當前鴿業消費市場正經歷深刻調整。宏觀經濟形勢不佳引發消費降級,作為非必需消費品的鴿類產品需求承壓;同時,八項規定深入實施使高檔餐飲消費頻次降低,傳統商務宴請場景中的鴿子消費明顯萎縮,雙重因素導致市場需求階段性疲軟。
但挑戰中暗藏機遇。2024年全國乳鴿出欄超8億只,人均消費卻不足1只,區域消費差異巨大,預示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從區域格局看,鴿業已從粵港澳等南方地區主導,逐步向河南、河北及長三角等多地擴散,形成“多點開花”的養殖與消費格局。更重要的是,乳鴿作為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肉類,消費場景正從傳統餐飲向預制菜領域延伸,小紅書平臺相關筆記超66萬篇,推動 “吃鴿文化” 向全國普及。
破局之路:協同發力與長遠布局
面對行業現狀,中國畜牧業協會提出系列行動方案。其核心是推動“人均一只鴿”的階段性目標,聯合企業、政府等多方力量,通過產銷對接、美食推廣、科普教育等舉措激活消費市場。
從長遠看,鴿業需錨定三大方向:加速現代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推進智能化升級,以精準養殖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加強品牌化建設,塑造消費者認可的優質鴿產品品牌。同時,企業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擴張,在規模化進程中筑牢穩健發展的根基。
規模化浪潮下的中國鴿業,正站在機遇與挑戰的十字路口。唯有以數據為鏡洞察市場,以協同為橋激活消費,以創新為翼驅動升級,才能在行業變革中實現高質量成長,讓 “一只鴿子” 的美味與價值,真正走進千家萬戶。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