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昆蟲的研究與開發途徑
家蠶、蜜蜂、白蠟蟲、五倍子蚜和紫膠蟲等傳統資源昆蟲的產業化生產是利用其絲、蜜、蠟、膠等作為人類的食品、藥品及各種工業原料。這些昆蟲及其產物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質。這些資源昆蟲的開發利用是間接使用昆蟲資源,而直接利用昆蟲制作食品、藥品等已成為近年來的熱門開發項目。由于昆蟲蛋白質含量高,人體必需氨基酸配比合理,為優質蛋白。昆蟲的脂肪酸多為不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含量低。昆蟲還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這些都是優良的營養成分,受到營養專家的好評,大多數可食性昆蟲還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而受到醫藥界的重視。食用昆蟲的開發與研究涉及昆蟲的養殖、食品營養學和預防醫學、食品工程學以及市場營銷和企業經營管理學多學科多行業的知識。所以食用昆蟲的研究與開發需要多學科、多行業的合作。在研究黃粉蟲的食用性及營養價值過程中,總結了一點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希望能有更多同行來參加食品昆蟲的研究。
(一) 食用昆蟲的選擇 食用昆蟲的開發首先遇到的就是選擇昆蟲種類的問題,這也是能否開發利用成功的關鍵。食用昆蟲應具備的條件是: ① 可實行規模生產,成本低。 ② 營養價值高,具有保健功能和其他利用價值。③ 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不會造成對其他行業的危害,不與國家相關政策相矛盾。 ④ 食用安全可靠,對人體無害。 ⑤ 最終產品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
近年來,國內外開發作為食品原料的昆蟲有蠶蛹、媽蟻、蜂蛹、稻蝗、飛蝗、蟬、天蛾幼蟲和蠅蛆等。有的開發利用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產品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并且有繼續深人開發的價值。但大多數昆蟲種類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學特性,使其開發利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只能小批量生產。
家蠶蛹和柞蠶蛹生產量大,營養價值極高。柞蠶蛹食用有定的市場,制作的菜肴很受歡迎,有相當多的人喜食蠶蛹。蠶蛹巢絲前在繭內會腐敗,巢絲時又會浸入工業堿,加之高濃度的蛹臭,使食品加工工藝復雜化,成本加大。若嚴格依照食品衛生法要求,蠶蛹則不能直接作為食品。所以目前蠶蛹主要作飼料和用來提取蠶蛹蛋白、蛹油及其副產品,其產品作為藥用比較理想,如蠶公酒、延生護寶液等。
蚱蟬(俗稱“知了”)是林木害蟲,生物量隨季節變化較大。據估算,陜西關中地區年產量在百噸以上,且有相當的市場需求量,民間有食用炸蟬老熟若蟲的習慣。夏季常見到小孩在夜間拿手電筒在林中樹干上捕捉“蟬猴”。蟬猴經清洗、鹽漬后用油炸酥即可食用,近年有些飯店也將蚱蟬作為山珍上了餐桌,夏季夜市上也可見到將蚱蟬用竹簽穿成串,油炸后上市出售。蚱蟬幼蟲在土壤中吸食樹根汁液,生活達 5 年以上,是生長期較長的昆蟲。炸蟬的蛋白質含量達 70 %以上,具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國內每年有上百噸的消耗量。由于依靠自然采集,不能保障產量的穩定,使其產業化受到一定的限制。
螞蟻的食用和藥用功能已被公認,以螞蟻制作的保健品,已形成了一定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的人工培育螞蟻做為藥用,也可收到一定效益。但人工養殖螞蟻的技術不過關,野外大量采集造成資源的嚴重破壞。所以,螞蟻的人工養殖技術應有實質性突破,方能健康地發展螞蟻產業。
蝗蟲的營養價值很高,也有藥用功效,但人工養殖成本高,飼料浪費大,并易造成擴散,對蝗蟲的開發利用最好結合滅蝗工作進行。在蝗蟲發生地建立加工站,發生季節在蝗蟲發源地大量收捕,組織收購,經初加工,冷凍貯藏,再加工成藥品及食品。只要組織工作做得好,廣集蟲源,其開發前景非常好。
蜂蛹營養豐富,藥用價值也高,但生產量小,采收難度大,成本高,做為小批量生產比較理想。胡蜂蛹已在云南形成人工培育生產規模,營養價值高,具多種保健功能,已在餐飲行業應用,但成本較高,產量有限。
(二)食用昆蟲的養殖
昆蟲養殖主要應掌握蟲種、飼料、環境和管理技術四個方面。大多數昆蟲由于其習性及對環境要求的不同,給規模養殖帶來困難。大多數可食用昆蟲由于人工養殖技術不過關,不能形成產量,或即使形成產量,也由于成本太高而不能推廣。食用昆蟲養殖的產業化問題,關鍵在于養殖的規模化,降低生產成本。
倉庫害蟲營室內生活,對環境要求不高,不易主動遷移造成傳播,便于控制,是較好的養殖對象。以黃粉蟲為例,中等養殖規模(年產鮮蟲0 . 2 萬~1 萬千克),管理容易,經濟上可行,是繼養蜂、養蠶業后,最好養殖的蟲種。我們認為黃粉蟲是較理想的食用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