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蠶桑產業:居安仍需思危
2000多年前,西漢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絲綢由此源源不斷地傳往西方。
直至今天,中國在蠶桑產業仍然居于遙遙領先的地位。2005年我國絲產量13萬噸,是第二大生產國印度的8倍多。
近日,農業部在江蘇省海安縣召開全國蠶業發展座談會。全國蠶業相關的科研院校,各有關省市蠶桑生產負責人,桑園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市分管縣長等160多人參加了這次會議,對我國蠶桑產業的國際地位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必須居安思危,從投入、科研上進一步加強產業力量。
“十五”期間以來,我國蠶桑產業扭轉了上個世紀90年代大起大落的局面,保持了持續平穩的發展。特別是2004年以來,蠶桑生產連續三年以10%以上的增產幅度和15%以上的單價增幅上升,極大地調動了蠶農的生產積極性。2006年,全國桑園面積1284萬畝、蠶繭總產量74萬噸,比2000年分別增長35.4%和62.6%。在一些重點產地,養蠶業的蠶種培育、養蠶技術,已經超過歷史記錄或世界先進水平。
今年蠶桑生產仍然是一個好的年成。今年桑園面積1393萬畝,比去年增加95萬畝;春蠶發種量同比增長12.7%;春繭總產量同比增長7%。
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科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學向仲懷教授主持的家蠶基因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而以家蠶基因組框架圖的繪制完成為代表的一大批蠶桑基礎研究成果的取得,快速推動了蠶桑行業科研、教育、生產的發展,蠶桑科研計劃項目明顯增多。
在海安縣記者看到大片大片的桑樹,葉子油綠肥厚。農民牛金鳳正在地里摘桑葉,她告訴記者,這是前幾年縣里推廣的新品種———桑樹711,比傳統桑樹畝產增加了300公斤產量;而養蠶結繭也告別了“上山結繭”,進入“爬格子”時代。
蠶桑繭絲綢產業一體化也進入緊密發展時期。海安縣的蠶業合作社對蠶農實行統一供應蠶種、統一供應蠶藥、統一桑園治蟲、統一蠶室蠶具消毒、統一管養技術指導、統一蠶繭收購的標準化服務;東臺市富安鎮扶持龍頭企業,對蠶農一方面堅持保護價收購,讓農民吃上“定心丸”,另一方面進行“二次分配”,返利于蠶農,讓他們共同分享繭絲綢產業化發展的成果。1998年以來,東臺市富安繭絲綢織造有限公司向蠶農兌現“二次分配”款5800多萬元。
在世界經濟大發展的背景下前行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去年就有海外媒體報道,印度和日本聯手抵抗中國在全球絲業的支配地位。印度是第二大生絲生產國,最大的絲進口國;日本是第二大進口國,他們對中國絲業的地位虎視眈眈。
相比于貿易策略上的制衡,一些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崛起更值得關注。近些年來,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為了打破我國繭絲綢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把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向印度、巴西、東南亞和中亞一些發展中國家。印度在五個主要傳統產區開展了為期五年“全國蠶絲工程”,總投資約7億美元,成為穩居我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生產國。泰國雖然每年只有800噸生絲的產量,但政府每年撥付研究經費400萬美元進行研發,形成國際聞名的特色泰綢。與之比較,我國蠶業科研的投入遠遠落后,與我國蠶桑大國的地位不符。
而近幾年人才缺失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凸現。高校蠶學專業教育大幅縮減,實有蠶桑專業的高校由過去十幾所萎縮到現在的四所,蠶學專業年度招生數量,已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400余人,減少到2005年的150人左右。這些問題已經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正在得到解決。
在全國蠶業發展座談會上,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陳萌山提出了未來五年我國的發展規劃———桑園面積保持1500萬畝,桑蠶繭產量保持在80萬噸左右,每畝桑園產繭量由目前的60公斤逐步提高到65公斤,其中重點蠶區提高到70公斤以上,鮮繭上繭率達到90%以上,解舒率60%以上,鮮繭出絲率14%以上。未來,我國將制定蠶桑區域發展規劃,要加強蠶種生產、經營、管理,著力提高標準化生產,推進產業化經營,進一步重視科技創新,開展桑、蠶、繭絲資源的綜合利用等等。
古絲綢之路已經不復繁華,中國現代化蠶桑產業卻方興未艾。
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