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蠶室新“蛻變”
——看山西蠶桑業如何轉型
山西是人類從事蠶桑活動的發源地。近年來,該省在蠶桑業轉型發展上,走出了一條科技化引領、基地化培育、項目化推動、鏈條式發展的新型蠶桑業發展之路。
科技化引領
近幾年,山西省在推動新型蠶桑業發展上十分注重發揮科技創新和引領作用。一是依托省蠶科院先后對高平、屯留等30多個縣,進行科學會診,為當地制定了蠶桑業發展規劃,提供了技術咨詢和援助;二是發揮全省各科研院所科技優勢,建立多個現代農業培訓基地,加大培訓力度;三是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同時,在全省范圍內大力開展“陽光培訓”,組織科技人員深入一線,向桑農推廣新品種,講解新方法,傳授新技術,到樹頭葉下解決具體疑惑和技術難題。去年,僅省蠶科院就舉辦蠶桑技術培訓班6期,培訓技術骨干近千人。
基地化培育
山西省在“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總體布局中,把蠶桑業當做新型產業,賦予現代農業內涵,十分注重基地培育,力求在做大做強上作為。
目前,該省已擁有四個國家級重點蠶桑示范基地縣(陽城、垣曲、沁水、高平)和多個省級蠶桑重點基地(沁縣、屯留)等。僅晉城市就有桑園面積15萬畝,有次營、寺頭、芹池、演禮、董封、東冶,張村7個發種5000張以上的養蠶大鄉,40個發種500張以上的養蠶大村。2011年,該市蠶繭產量和蠶桑收入喜獲豐收,全年蠶繭收入達1.87億元。
項目化推動
運用搞工業的手段搞蠶桑,借鑒抓經濟的方法抓項目,是山西以項目為載體促進蠶桑業發展的又一舉措。近年來,該省積極扶持了一批大的蠶桑項目上馬。長治市去年本級財政支農投入1.9億元,比上年增加1.2億元。這樣的大投入換來大效益。在山西,蠶桑項目的快速發展,為蠶桑業注入活力和生機,有力推動了全省特色農業。
鏈條式發展
舞動起了蠶桑一體化開發、鏈條式發展這條“巨龍”,山西走出了單一栽桑養蠶的瓶頸,正朝著蠶桑新型化道路邁進。
這幾年,“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結成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科研、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銷售構建起了新的產業鏈條。陽城縣西河鄉陜莊
目前,該省已擁有四個國家級重點蠶桑示范基地縣(陽城、垣曲、沁水、高平)和多個省級蠶桑重點基地(沁縣、屯留)等。僅晉城市就有桑園面積15萬畝,有次營、寺頭、芹池、演禮、董封、東冶,張村7個發種5000張以上的養蠶大鄉,40個發種500張以上的養蠶大村。2011年,該市蠶繭產量和蠶桑收入喜獲豐收,全年蠶繭收入達1.87億元。
項目化推動
運用搞工業的手段搞蠶桑,借鑒抓經濟的方法抓項目,是山西以項目為載體促進蠶桑業發展的又一舉措。近年來,該省積極扶持了一批大的蠶桑項目上馬。長治市去年本級財政支農投入1.9億元,比上年增加1.2億元。這樣的大投入換來大效益。在山西,蠶桑項目的快速發展,為蠶桑業注入活力和生機,有力推動了全省特色農業。
鏈條式發展
舞動起了蠶桑一體化開發、鏈條式發展這條“巨龍”,山西走出了單一栽桑養蠶的瓶頸,正朝著蠶桑新型化道路邁進。
這幾年,“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結成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科研、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銷售構建起了新的產業鏈條。陽城縣西河鄉陜村,在當地蠶桑合作社幫助下,蠶農建立起了“桑—蠶—雞”循環立體養殖新模式桑園,引進了1.5萬只“美國七彩山雞”,在自家桑園里養殖,形成了養雞驅蟲、積糞肥土、邊種邊養、相得益彰的共贏格局。
培育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山西省各地還因地制宜,拉長產業鏈條,傾力推進蠶繭繅絲、桑果飲品、桑枝食用菌和蠶絲被加工等產業。僅在陽城縣,就先后建成了“仙桐制絲”、“華燕制絲”和“佳美繭絲”三大民營企業,年創利稅2500萬元,解決了當地農民1000多人的就業,讓農民看到了新型蠶桑業為他們帶來的勃勃生機和實實在在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