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青年農民潘陸根走上生態養殖致富路
潛川鎮海龍村青年農民潘陸根,實行養豬積肥,肥養蚯蚓,蚯蚓喂蛋雞,雞糞制沼氣,再用沼氣做飯,用沼渣沼汁種竹、種果,走上了一條生態養殖良性循環的路子,經濟效益可觀,全年總產值150萬元左右。
潘陸根投資20萬多元建起三幢800多平方米的平房,一幢是豬舍,兩幢是雞舍。他共喂養了15頭母豬,產下仔豬全部自養,由于仔豬就地繁殖就地飼養,生長快、成本低、效益好,飼養4個半月頭重80多公斤,每頭凈利300多元,養豬凈收入就有10多萬元。養雞場建在屋后的松林里,放養5000羽本雞,選擇“仙居”優質肉雞喂養,按照“五一”、“國慶”、 “春節”節假日、旅游旺季特點分類飼養安排出欄,每公斤30元左右。在松林里,他還放養蛋雞1萬羽,按照科學標準喂養和管理,每天產蛋150余公斤,年產鮮蛋5萬余公斤,本雞和蛋雞年收入百萬元。
通過幾年的飼養,潘陸根覺得傳統飼養利潤不大,就開始專心致志選擇優質產品。有一次,他在報刊上看到“蚯蚓喂蛋雞”效益好、銷路暢,馬上從外地引進“太平二號”蚯蚓種80多公斤,放進大棚實行人工繁殖,用雞糞做底肥,面上用豬垃圾蓋好,保持一定的溫度。由于精心管理,當年繁殖成功,每天可提供蚯蚓150多公斤用于喂雞。再加上種青飼料和科學配方精飼料實行“三合一”喂養,不僅產蛋率提高10%,而且成本也下降10%。
禽畜興旺帶來的問題是禽畜糞大量增加,除了雞糞補底、豬糞蓋面養蚯蚓以外,還有一部分糞便難于處理,潘陸根便動起建沼氣池的腦筋,分別投資18余萬元建造二座100立方米的沼氣池,剩余糞便統統進入沼氣池發酵,采用“一沼多用”辦法,把沼氣優勢發揮起來,運用沼氣燒飯做菜及照明保暖,沼汁自動流入1畝水塘里,放養水浮蓮,喂養雞、豬,沼渣經過發酵成了優質有機肥,用來種植雷竹、板栗、果樹。
(輸入:劉元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