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養殖將是老撾下一個有發展潛力的大產業嗎?
2013年“糧食和農業組織FAO”出版了一篇報告成可食用昆蟲可以作為解決全球糧食短缺的一種方法后,可食用昆蟲首次受到全球關注。由于動物蛋白成本不斷上漲,糧食和飼料變得不安全,環境壓力增大,人口增長等原因,作為食物和飼料的昆蟲已然成為21世紀一個特別問題。全球迫切需要找到替代傳統牲畜和飼料來源的辦法,而食用昆蟲消費則可以起到替代作用。歐盟很快就作出了響應,2015年歐盟將昆蟲定為“新型食品”并同意在整個歐盟范圍內銷售昆蟲。許多企業包括初創企業,也開始把這一趨勢當作商機。
據瑞典網站BugBurger統計截至7月底,全球有270家公司經營食用昆蟲。
與此同時,Meticulous市場研究公司說,預計全球食用昆蟲市場將以24.4%的年增長率發展,到2030年產值將達到79.6億美元,其中北美國家增速最快。
可食用昆蟲的理想飼養溫度韋30-32度,如果在歐洲的話,工廠要額外尋找資源來保持這樣的溫度,而在東南亞不用擔心溫度問題,加之當地勞動力成本低、工廠管理成本少,很多公司決定在東南亞設立食用昆蟲生產基地。泰國清邁的“蟋蟀實驗室”就是其中之一,每月該實驗室可以生產16噸蟋蟀,并出口到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
由于越來越多人參與到食用昆蟲產業中來,2016年東盟糧食和飼料昆蟲協會應運而生。泰國的Smile Bull營銷公司和Bugsolutely公司,馬來西亞的Entofood公司,越南的Entobel以及印度尼西亞的Eawag 公司加入協會來。
盡管老撾有長期食用昆蟲的習慣,但飼養可食用昆蟲對老撾而言還是新現象,在老撾只有非常少數的昆蟲是用來出售的。推廣食用昆蟲不僅可以解決營養不良問題,降低糧食不安全性,還可以為老撾當地百姓提供新的收入來源。
糧農組織估算,投資一個典型的60平米蟋蟀養殖農場,包括61個混凝土圍護結構,投入約為760美元。年生產成本約為1100美元,出售昆蟲和蟲卵所得的收入大約可以達到2350美元,凈收益為1250美元(折合為21美元/平方米)。由于養殖場易于搭建且經營成本低,養殖蟋蟀在老撾很受歡迎,萬象過剩的蟋蟀還可以出口,此外也可以將蟋蟀加工成食品添加劑。截至到2013年,老撾全國約有27名蟋蟀養殖戶,年初蟋蟀1.9萬公斤,大部分養殖場規模小,投資少。
在日本非政府組織的幫助下,他曲Pha Kon村的村民們也在飼養可食用昆蟲。初始投資投入10美元就可以搭建一個小農場飼養蟋蟀,五周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收獲1公斤蟋蟀,市場上的售價大約為11美元。現在這個村的很多村民通過昆蟲養殖場來維持生計。
責編L劉美玲 夏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