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帶富帶美一個村莊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井崗村南莊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然而,南莊的周云英在當地卻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女能人。近日,記者來到周云英的家,一棟占地100多平方米的黔北民居。走進屋內,時尚裝修讓人眼前一亮,高檔電器一應俱全。有誰能想到,靠養牛和蚯蚓起家,走循環農業經濟的周云英,6年前還是一名貧困戶。
5萬元“特惠貸”開啟創業之路
時光回溯到2014年,那時的周云英夫婦在家耕耘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傳統農業春種秋收,經濟十分拮據。周云英回憶說,那時修一層樓的磚房,后續資金跟不上,砌墻都是用黃泥巴做的“灰口”(磚與磚之間的隙口)。
周云英總想找個路子增加收入,當聽到政府宣傳“特惠貸”政策時,周云英便和丈夫商量,決定通過貸款走養殖肉牛這條路。幾經周折,周云英在石板鎮政府的幫扶下,當年貸了5萬元,買了8頭小母牛崽,開始踏上養殖肉牛的創業之路。
剛養牛時,周云英便遇到了肉牛生病的難題。周云英說:“牛患上了感冒、腸炎等病,由于不懂治療方法,只能請獸醫前來醫治。”在治療過程中,她虛心向獸醫請教,留心觀察針對什么癥狀獸醫會用什么藥,有時還用手機把處方照下來。通過慢慢地摸索,現在肉牛常見病她自己都能治療。
“8頭小牛崽長大后,通過下崽繁殖,6年時間,存欄量達到了30多頭。我這棟房子花了30多萬元,多數是靠養牛賺來的。”周云英說。
“蚯蚓+肉牛”形成產業鏈
周云英養殖蚯蚓事出偶然。2018年的一天,親戚蔣志名來她家玩耍,看到這個村莊的牛糞很多,建議她養殖蚯蚓增加收入,并手把手傳授她養殖技術。
當年,周云英到遵義中心城區和云南、重慶等地考察。考察中她了解到,蚯蚓養殖成本低,賣價卻在2—3元一盒(約30—50條),是一本萬利的好事。于是,她通過網上購買了蚯蚓5號品種,開始了蚯蚓養殖。
仲夏時節,記者在周云英的蚯蚓基地看見,一張接一張的遮陽網下面,有序堆放著許多條形牛糞壟。周云英用手翻開牛糞,一條條紅色蚯蚓爬了出來。
“再過一周時間就可采收了,采收很方便,只要將蚯蚓和泥土一起抓起來,放在薄膜上,蚯蚓自然會往泥土下層鉆,然后輕輕把泥土分開,蚯蚓就分離出來了。”周云英向記者介紹,蚯蚓的繁殖能力很強,養殖一周達到3—4公分便可裝盒裝箱,一箱裝100盒,一盒0.9元,通過物流發到重慶等地。
“蚯蚓采收后,要給糞壟補糞(補料),新補糞要堆放兩周左右,發酵后蚯蚓才會吃。牛糞被蚯蚓吃后,變成了蚯蚓糞,又可以增加收入。”說起蚯蚓養殖,周云英頭頭是道。
一條蚯蚓潔凈一個村莊
在石板鎮井崗村,象周云英一樣的養牛戶有20多家,常年存欄量達2000多頭。
村民徐紅福也有一個養牛場,平均年存欄有上百頭,而他養牛場里的牛糞,全部被周云英的蚯蚓基地消化了。
“一噸包裝好的蚯蚓糞,價格在1200—1500元之間。去年,我養殖了8畝地的蚯蚓,蚯蚓和蚯蚓糞兩項收入達到20多萬元。今年,我養殖了12畝蚯蚓,能夠消化附近兩個村民組多余的牛糞。”周云英說。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蚯蚓排出的糞粒無毒、無臭,干凈衛生,并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氮、磷、鉀及20多種氨基酸,是農林、花卉、城市綠化的優質有機肥。
在周云英的蚯蚓糞庫房里,15公斤一袋的蚯蚓糞有序堆放著,即將發給云南花肥供應商。
“解決農村面源污染,牛糞是個難題。周云英養殖肉牛和蚯蚓,走出了一條養牛——產生牛糞——牛糞養蚯蚓——蚯蚓產生有機肥的循環經濟產業之路。”該村駐村第一書記徐能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