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蚯蚓 大產業”——姐妹花的致富經
陽春三月,天氣晴好。地處四川大巴山區的巴中市巴州區清江鎮巾字村9社的一處山溝溝里,一壟壟長條狀的土埂被黑色絲網覆蓋,田埂間安裝照明燈,地里卻不見農作物,這就是鴻科蚯蚓養殖基地。
上午,養殖基地負責人之一曹麗拿起一把小鏟子,翻動著土埂下的“土壤”,不少紅色的小蚯蚓蠕動了起來。這些專吃牛糞的蚯蚓,正是曹麗放棄城市生活,來到偏僻山村,開啟的綠色致富門路。
原本在城市經營服裝生意的曹麗,看到了蚯蚓養殖的商機。2021年初,曹麗和姐姐何貽蘭前往江蘇、重慶、河北等地多次實地考察。
考察后,姐妹倆了解到,蚯蚓是土里的“金疙瘩”,蚯蚓是以家畜家禽的糞便為食,蚯蚓糞又是上好的植物肥料,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都是蚯蚓的功勞。同時,蚯蚓還能作動物性飼料及生產藥品。
考察歸來,曹麗決定和姐姐合伙回農村發展蚯蚓養殖產業。由于養殖蚯蚓需結合濕度、光度等多種因素,經過姐妹倆科學考察、多方選址后,她們定址在巴州區清江鎮巾字村九社的小溪溝旁的山溝溝里。
山溝溝里雖然適合養殖蚯蚓,但是地處偏僻,道路不通,養殖基地需要的原料無法運入,于是第一件事就是要修通1.5公里的山路。
修通產業路、流轉土地、開荒建基地、標準建廠房……花了近一年時間,鴻科蚯蚓養殖基地初具雛形。2021年4月,從重慶購買的首批蚯蚓種苗正式投苗,曹麗信心滿滿,干勁十足。
蚯蚓養殖前期投資主要是鋪設蚯蚓床、購置蚯蚓苗等,需安裝噴水和照明設施,蚯蚓苗為一次性投放可重復使用。
曹麗告訴記者,蚯蚓養殖需要一定溫度,除冬季外,每年3月~12月,蚯蚓均可正常生長,每年可生產4批次。
蚯蚓養殖關鍵是溫度和濕度,烈日會把蚯蚓曬死,暴雨則容易將蚯蚓沖走。2021年初秋,一場持續降雨讓第一次創業的姐妹倆矗立在風雨中痛哭。
12畝蚯蚓全被雨水沖沒了,損失了20多萬元。為了將損失降到最低,那段時間曹麗和姐姐帶著在基地干活的村民,每天冒雨挖溝排洪,用了半個月時間,終于保住了剩下的30畝蚯蚓。
經過半年多的堅持,曹麗的蚯蚓養殖已逐漸走上了正軌。如今,成埂的蚯蚓占滿了大半個山坡,隨著氣溫回升,40多畝蚯蚓正是生長旺盛期。
曹麗算了一筆賬,今年4月份就可以進行第一次大規模采收了,每畝產量約1500斤左右,全年蚯蚓收入約150萬元。
在養殖基地工作了一年多時間,70歲的孫成德已成為養殖蚯蚓的能手,施肥、噴水、管護等工作樣樣不在話下。
現在,曹麗有了新的計劃,因為養殖基地對牛糞的需求量比較大,從外地購買運輸成本高,她打算再建一個養牛場,計劃養殖肉牛200頭。
曹麗告訴記者,養殖蚯蚓,前期投入達700萬元,除了自己和姐姐及家人的前些年做生意的積蓄外,還有部分資金是在朋友那兒借貸的。目前,通往地基的毛路雖修通,但是道路狹窄,沒有硬化,運輸材料不方便;另外還想建一座漫水橋,連通基地對面的山溝,再建一個養牛場,希望當地政府給予道路硬化資金支持。
對于未來規劃,曹麗的思路很清晰:借助蚯蚓養殖與肉牛養殖等進行有機結合,探索更高效的農業生態循環產業模式。既能優化產業結構,又能解決糞污污染問題,真正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