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縣養蜂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
民和縣土蜂蜜源來自于生態環境良好的拉脊山脈及環境土壤無污染的南大山地區,蜂產品質量高、營養豐富,暢銷省內外市場,享有很高的市場聲譽,發展養蜂業前景廣闊。但由于養殖技術落后,缺乏業務部門技術指導,飼養管理不當,疫病防治不科學、自然災害等因素,養蜂業發展滯后,經濟效益差。為了充分利用豐富蜜源,更好的發展養蜂業,提高農民收入,筆者對民和縣養蜂業進行了調查,找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1養蜂業生產現狀
1.1自然概況
民和縣地處湟水谷地和黃河谷地,俗稱“八條大溝九道山,兩大谷地三大垣”,總面積1780km2,山大林深、地形復雜、植被茂盛。平均海拔2100~2500m,年平均氣溫7個多月,花蜜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發展養蜂業有獨特的地理優勢。
1.2養蜂業概況
民和縣農民素有收養野外蜜蜂(土蜂)的習慣和經驗,從事蜜蜂養殖戶120戶左右,蜜蜂3000多群,其中意蜂2800多群,土蜂(中華蜜蜂) 200多群,生產蜂蜜4.5t,蜂產品加工企業5家,生產蜂產品1.5t。自確立“生態立縣、畜牧強縣”戰略以來,養蜂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因養蜂業有飼養成本少、勞動投入少、收入高,且不爭地、不爭水肥、綠色環保等優點,得到了縣政府及業務部門的重視,并加大了投資力度, 2017年省財政投資60萬元,建立了中華蜜蜂種質資源保護場一處。一群蜂產值可達300~500元,一般家庭養殖40群就可以脫貧,順應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舉措。
2養蜂業存在的問題
2.1組織引導不夠, 發展極不平衡
全縣沒有專業養蜂指導機構和經濟合作組織,無蜜蜂科研單位,養蜂業始終處于一種自我發展、低水平發展的狀態,并且發展不平衡,養蜂大戶主要集中在前河鄉、西溝鄉、馬營鎮、滿坪鎮、峽門鎮、川口鎮等部分鄉鎮,其余地區僅有零星養殖,豐富的蜜粉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2.2新法飼養技術推廣面不寬, 蜂產品綜合利用率不高
新法飼養對養蜂人員技術要求較高,除部分養殖大戶外,零星養殖戶仍以土法飼養為主,蜂群繁殖慢,病蟲害防治能力差,蜂產品單一,僅局限于蜂蜜,大量的蜂產品(蜂王漿、花粉、蜂臘、蜂膠、蜂蛹等)開發利用不夠。
2.3加工利用少, 深度開發不夠
目前,僅有民和縣蜂業開發綜合開發服務中心進行蜂產品的過濾、包裝加工,僅有“蜂奇寶”這一商品被注冊,蜂產品科技含量低,精品少,而且加工量不足全縣蜂蜜產量的10%,其余蜂蜜主要以零星銷售為主。加之少數不法商販摻雜造假,影響了民和縣土蜂蜜的聲譽,導致蜂蜜價格不穩定,影響蜂農的生產積極性。
3加快養蜂業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3.1成立養蜂專業技術推廣機構
依據本縣實際,抽調養蜂專業人士,盡快組建養蜂技術推廣機構,開展蜜蜂產業的技術推廣。與縣畜牧獸醫站“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合署辦公,并給予必要的經費保障,支持養蜂技術推廣工作。
3.2擴大養蜂示范基地, 推廣新法飼養技術
在原有養蜂示范基地的基礎上,擴大規模,吸收更多的蜂農參與示范養殖,通過示范基地帶動輻射周邊地區的農民發展養蜂業。基地要集養蜂技術培訓、技術推廣、優良蜂種的繁育、推廣及優質蜂產品的生產于一體。
3.3成立養蜂專業合作社
通過政府資助、民間籌資等方式,成立養蜂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統一采購養蜂設施、用品,統一蜂產品質量標準,統一注冊土蜂蜜商標,統一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認證工作,統一技術操作規程,統一防治蜂病,統一技術推廣、指導、服務等合作方法,提高蜂農養蜂技術水平,增加經濟效益。為振興民和縣蜂業經濟和增加蜂農收入發揮應有的作用。
3.4加快蜂產品開發利用, 實現蜂產品多樣化
目前,養蜂主要生產蜂蜜和少量蜂蠟、王漿,而花粉、蜂蛹等高產值的蜂產品基本沒有利用,產品種類單一,經濟效益較低。要通過市場手段,加快蜂產品品牌建設,加大宣傳民和縣槐花蜜、油菜蜜及野花蜜等營養全面、品質優良的優勢,引導蜂農提高認識,普及花粉、蜂王漿、蜂蛹等產品的采收、加工技術,推廣巢礎蜜生產技術,通過蜂產品生產多樣化,提高綜合利用率,實現養蜂效益較大幅度提升。
3.5培育蜂產品加工龍頭企業, 延長養蜂產業鏈, 提高附加值
采取“公司+基地+蜂農”的模式,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確保養蜂業穩步發展。鼓勵縣內食品生產企業搞好蜂產品深度加工,開發藥用型、保健型、禮品型等多種蜂產品。
3.6加強政策引導, 加大資金扶持
養蜂有不污染環境,飼養成本少,勞動投入少,人力、物力投入少等優點,特別是在山區林區,產業優勢更為明顯。建議縣政府設立養蜂專項基金,用于支持養蜂技術推廣、示范,蜂產品深度加工,獎勵養蜂大戶等,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引導養蜂業加快產業化發展,使之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