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邱縣:蚯蚓養殖 “沃土生金”
工人在壟上鋪設水管,確保蚯蚓養殖有足夠的水源供應。焦韓冰攝
近日,走進河北省邱縣香城固鎮西臨河村,村外30多畝楊樹林下的景象格外引人注目:一壟壟黑褐色的“田壟”整齊排列,濕潤的泥土中,一條條肉紅色的蚯蚓正有力地蠕動。這片看似普通的林地,如今已成為當地村民的“聚寶盆”——依托蚯蚓養殖,西臨河村蹚出了一條“不占耕地、生態循環、持續增收”的林下經濟新路子。
“你看這黑褐色的土,其實是鋪在壟上的牛糞,這可是蚯蚓的‘營養餐’。”養殖戶郝海嶺用耙子翻開一塊養殖床,只見數十條蚯蚓在濕潤的土壤中穿梭。據他介紹,蚯蚓養殖技術門檻低,日常管理簡單,“每天就是澆澆水、看看濕度,不用費太大勁。更劃算的是,一次投苗就能終身收益,只要環境合適、‘口糧’充足,它們就會不斷繁殖,子子孫孫生生不息。”
據了解,西臨河村的蚯蚓養殖面積達30余畝,養殖床總長度超過5000米。基地采用“林蚓共生”模式,利用楊樹遮擋陽光形成的陰涼環境,為蚯蚓創造了適宜的生長條件。蚯蚓喜陰怕曬,楊樹林就是天然的“遮陽棚”,既不耽誤樹木生長,又能讓閑置林地產生經濟效益,一舉兩得。這種立體種養模式,讓林地資源實現了“一地雙收”。
從投入到產出,蚯蚓養殖的“經濟賬”格外亮眼。基地每米養殖床投放3—4斤蚯蚓苗,憑借其強大的繁殖能力,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輪采收。蚯蚓是雌雄同體,繁殖能力強,夏季氣溫適宜,每米養殖床每次能收獲2—3斤蚯蚓,每年從春季到11月,能采收7至8茬,全年收益可觀。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項產業還構建起“變廢為寶”的生態循環鏈。養殖所用的牛糞來自周邊養殖場,過去常因處理不當造成污染,如今成了蚯蚓的優質飼料;而蚯蚓排泄的糞便則是天然有機肥,可反哺周邊農田,提升土壤肥力。
近年來,邱縣香城固鎮因地制宜,適時調整產業結構,積極鼓勵引導群眾引進高效、特色經濟類品種進行養殖,讓效益高的特色養殖成為拓寬當地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本文有刪節)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