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業困難重重 華僑回鄉給力
浙江青田,沒土地、沒空間,但有華僑。審時度勢,轉變發展方式,青田提出打造“華僑總部經濟”。
“聚力發展,合作共贏”,3年實踐,青田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的新路子。5月下旬,科技日報記者在青田看到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可喜變化。
引海外鄉賢回流
青田很小,名氣很大。
這里有6000年歷史的青田石雕,有全國唯一一座石文化主題博物館,有歷史文化遺產田魚,更有青田“華僑經濟”……在青田,家家掛世界地圖,戶戶有華僑,23萬華僑遍布在1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不完全統計,青田華僑資產總額超過100億美元,年貿易額達到100億美元。在國內,10萬貿易大軍,從事各種商品銷售,一批青田僑資企業迅速壯大,成為集團公司甚至跨國集團企業。延伸在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國內各地的營銷網絡,大大地拓展了僑鄉產品的營銷渠道。
青田縣委、縣政府順時應勢,提出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大批海外鄉賢回鄉觀光考察、創辦實業,投資遍布青田城鄉各個領域。全縣僑資企業達100多家,這些企業大多擁有進出口自營權。華僑已經成為助推青田經濟社會發展的一股強大動力。
華僑總部經濟發展工程自從2009年5月份正式啟動以來,圍繞“建設總部基地、實施招商引資、推進產業聚集、實現產業升級”的總體目標,通過制定和完善政策體系、營造招商氛圍、推進總部經濟大樓各項前期、制定業主招商方案,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僑資回鄉,銷售在外
有強大的僑力支撐,數年間,青田縣城冒出大大小小的房地產公司達59家。在縣內已基本無地開發的現狀下,這些房地產企業積極走出去,在全國各地開設分公司或項目部,大量經營房地產開發業務。新世紀房產公司在哈爾濱松北中心區投資4億美元,建設總規模百萬平方米的“你好荷蘭城”;萬基置業公司在義烏斥資5億元,建造鳳凰名城等,走的都是投資型總部經濟模式。
一些本土各種產業的規模企業也把研發總部駐扎在青田,積極向外拓展延伸業務,走出了一條產研分離的研發型總部經濟模式。與此同時,青田縣還出現了從事國際貿易的管理型總部(或個體)。青田形成了一批將國內的服裝和小商品源源不斷地發往僑居國的專業群體。這種經營模式,主體(總部、高端)大多在國內,而終端在國外,并且有著長期穩定的銷售網絡,具備了總部經濟的雛形,同時崛起了一代年輕睿智的新僑商。
近年來,青田積極深入實施“華僑要素回流工程”。全縣累計引進僑資20多億元,投資領域涉及城市建設、效益農業、水利、教育、餐飲、旅游、休閑等領域。青田已形成了“以僑資為紐帶,外向型經濟為主導,具有區城特色”實力雄厚且異常活躍的“華僑經濟”。
華僑總部拉動區域升級
發展華僑總部經濟,是青田經濟新的增長點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新“引擎”,成為僑鄉發展的強動力。
目前,青田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特色鮮明、銜接緊密的“一心兩區”的總部經濟發展格局。“一心”是指以總部經濟大樓為主體的總部企業集聚區、組團城市多功能現代服務業核心區。集聚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型總部、區域型總部、職能型總部。“兩區”是指總部經濟產業園區、灘坑旅游開發區。其中,總部經濟產業園區規劃區域位于區位優勢明顯的甌江兩岸,配套發展所需的政策服務用地。依托現代化集約型商務樓宇,重點集聚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國際貿易等企業總部。灘坑旅游開發區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重點引進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等產業總部或總部分支機構,打造獨具僑鄉特色、體現“歐陸風情”的旅游勝地。
為了吸引僑資企業回鄉扎根,青田縣營造高效便捷的商務環境與寬松優惠的政策空間。成立了總部經濟發展工程領導小組,建立總部經濟發展工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開辟了總部企業審批事項綠色通道,統籌解決總部企業遇到的各類問題。針對石雕精品多為華僑收藏的狀況,推出石雕抵押貸款業務,盤活了華僑手中價值數億元的石雕資本;主動引進浙江泰隆商業銀行、浙江稠州商業銀行等多家商業銀行,為華僑總部經濟提供金融支持。
如今,在僑鄉外貿經濟園區,一家家僑資企業已經順利投產。“格瑞斯”、“賽納”、“安特儀表”都是一些知名的外貿皮革、服裝、機械品牌,利用青田成熟的產業配套以及5萬多名在國外專門從事國際貿易的青田人,降低了生產和營銷成本,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