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毛皮行業的大范圍調整與發展
皮草時裝的時尚潮流,讓無數追求時髦的人欲罷不能,這是皮草行業發展的源動力之所在,對中國皮草行業來說,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中國作為一個皮草消費大國,90年代特種養殖業的興起之初還是一個皮草進口大國,主要進口源是狐貍養殖業的先驅——芬蘭。然而光靠進口遠遠不能滿足國內對皮草的需求,于是到90年代末便從芬蘭大量引種。通過深入研究,精心養殖,養殖規模和皮張產量遠遠超越了芬蘭。從以前的靠進口毛皮來深加工,受芬蘭的制約,發展到現在的皮毛產量大國,出口占了主導,原來受芬蘭產量及拍賣價格的影響嚴重,而如今中國的皮毛已經走向了世界,反而直接影響芬蘭,尤其是這兩年數量和質量都有進一步發展,致使芬蘭07年的狐貍皮張養殖數量縮減了30%。這就是前期中國皮毛產業結構的調整與發展。
當前,由于受次貸危機的影響,美元大肆貶值,其程度對歐元、日元貶值了近20%,對人民幣貶值了15%,加之出口退稅率一再下調對外貿出口了嚴重沖擊;奧運可能對毛皮行業帶來的影響尚不明朗;再加上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導致整個皮草行業陷入低靡。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皮草行業結構無疑又將面臨一次大范圍的調整。
針對當前面臨的這一系列狀況,筆者近期探訪了崇福、海寧兩地的皮毛、皮草市場,并走訪了一批崇福企業。
探訪過程中,我們發現,雖然天氣炎熱,崇福皮毛市場的生意并不冷淡,鋪面開門率在90%以上,不少店鋪人進人出,有的店鋪則正在出貨;海寧長安的市場相對冷清些,可能因為新近開業知名度不高的原因,進場交易人數并不多。成衣銷售方面則很冷淡,我們在崇福皮草大世界走了一圈,并未見到幾個顧客;海寧皮革城憑借多年積淀引來不少游客,但皮草區也顯得冷清。不過現在畢竟正值酷暑,淡季的冷清實屬正常。
在崇福走訪時,我們看到,確實有一些小企業已經關門歇業甚至倒閉;但大部分企業正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一方面做穩做好外貿訂單,另一方面加強技術改進;另有一些企業主反映,他們今年的外貿生意是歷年來最好的,這可能跟今年由于奧運外貿訂單普遍提前有一定的關系,但還是說明形勢并不像大環境所渲染的那么差。
據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皮草行業經得起此番考驗,經過調整后的皮草行業又將獲得新的發展和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