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水貂養殖共創美好未來
水貂屬小型珍貴毛皮動物。其毛皮具有針毛挺直、靈活華麗、絨毛豐厚、保暖性強、皮板輕薄、柔韌結實等諸多優點,因而成為細毛皮中的當家品種。水貂皮已成為國際裘皮貿易的三大支柱產品之一。
水貂全身都是寶,經濟價值高。貂毛是制作大衣、皮襖、帽子、皮褥、箱包等的優質原料,貂心、貂鞭可入藥,脂油是制作高級化妝品的原材料,貂肉、貂糞等均可綜合利用。
一、伊犁河谷養殖水貂的有利條件
伊犁河谷的地理位置優越,位于中國天山山脈西部三面環山且氣候適宜,河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其擁有的自然條件是養殖水貂十分合適的區域。霍爾果斯裘源國際毛皮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落戶伊犁,為發展霍爾果斯國際毛皮全產業鏈項目創造了條件。毛皮全產業鏈項目的平臺帶動,為伊犁河谷1000萬只水貂養殖項目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伊犁河谷水貂養殖的保障措施
伊犁河谷水貂養殖借鑒丹麥成功經驗,把水貂養殖業的各部門力量整合起來,建立水貂養殖專業協會,形成利益共同體,并且協會與水貂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養殖者簽訂訂單,利用霍爾果斯國際毛皮拍賣行平臺,對水貂皮進行代理銷售,市場低谷時確保飼養者在飼養成本的基礎上有20%毛利的保底價,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拍賣價格上不封頂,確保養殖者的利益最大化。再根據當年水貂分窩存欄數量,由當地農業銀行按每只提供100元流動資金貸款,由霍爾果斯國際毛皮拍賣行提供反擔保,在拍賣所得中優先償還本息。對實行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的標準化水貂養殖場,政府部門積極向上申報專項扶持資金。
三、伊犁河谷水貂養殖的社會服務
引進優良水貂純種后,運用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品種研究,建立水貂良種繁育場,向養殖者平價提供優良品種水貂。與中國農科院特種養殖研究所合作,設立新疆伊犁水貂養殖研究所,建立實驗基地,運用基因配對等技術措施,通過不斷篩選、培育新品系,形成適宜伊犁地區飼養且在國際市場上叫得響的品種和品牌。養殖園區內實行統一組建獸醫隊伍,統一防疫,確保無大的疫情發生。開展種貂質量檢測工作,組建“阿留申檢測中心”,促進水貂品種及其產品的質量改善和提高。同時建設水貂養殖技術培訓學校,在養殖園區設立教學點,引導廣大水貂養殖者掌握養殖技術。
四、伊犁河谷水貂養殖的發展計劃
2019年6月前,在歐洲收購水貂養殖場2個,培育水貂良種,2019年12月運回種貂1.2萬只;建設種貂繁育場1個(種母10000只)。
2020年生產5.5萬只仔貂,選育2萬只種母貂+原有1萬只種母貂+當年再進口1萬只種母貂,共計4萬只種母貂;建設標準化養殖場20個。
2021年生產20萬只仔貂,選種母貂10萬只+原有4萬只種母貂+當年再進口1萬只種母貂,共計15萬只種母貂;建設標準化養殖場80個。
2022年生產77萬只仔貂,選種母貂30萬只+原有3萬只種母貂+當年再進口1萬只種母貂,共計34萬只種母貂;建設標準化養殖場100個。
2023年生產187萬只仔貂,選種母貂85萬只+原有3萬只種母貂+當年再進口1萬只種母貂,共計89萬只種母貂;建設標準化養殖場100個。
2024年生產460萬只仔貂,選種母貂230萬只+原有3萬只種母貂+當年再進口1萬只種母貂,保留230萬只種母貂;建設標準化養殖場100個。
2025年生產1200萬只仔貂,淘汰一部分老母貂,保留230萬只種母貂,保證年生產水貂皮1000萬張以上。
五、伊犁河谷水貂養殖的效益分析
近年來水貂皮市場價格雖有價格波動,但是市場不滯銷。目前價格已到谷底,即將出現強勢反彈,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水貂皮市場所體現的優質優價規律,使彩色水貂皮價格大幅度攀升,也給水貂養殖者創造了加速種群品種改良、生產市場適銷對路的優質毛皮、提高經濟效益的契機。
1.經濟效益
建設一個標準化水貂養殖場,固定資產投資約530萬元,流動資金投入約520萬元,流動資金投入當年可以收回,固定資產投資(以目前水貂皮價格計)可在三年時間內(含建設期)全部收回,利潤率在30%以上,投資回報率高。
一個標準化水貂養殖場租用土地40畝,畝均實現產值18萬元以上,是傳統種植業的120倍。按照1平方公里建設一個標準化水貂養殖場計算,將帶動整個面積的產值增長3倍以上。
2.社會效益
建成1000萬只水貂養殖基地,可實現3000個勞動力穩定就業,每個就業崗位年穩定收入4-5萬元。
集約化布局發展1000萬只水貂養殖,將是全國規模化、標準化程度最高的水貂養殖基地,將有力促進伊犁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特色產業升級、城鄉居民增收。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形成特色,較大地改變農村面貌。
3.生態效益
通過規模化養殖,集約化管理,有效治理養殖業面源污染;水貂糞便因氮、磷含量比較高,非常適合制作有機肥料,采取糞污全量收集還田、固體糞便堆肥還田的措施,變廢為寶;在養殖場間隔區域內種植糧食作物或栽植水果等經濟林木,利用水貂糞便發酵生產的有機肥還田,有利于植物生長,提高農產品質量,發展循環經濟,利國利民。
責編:劉美玲 夏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