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草業“遇冷” 養殖戶虧損 不敢改良品種
從2013年以來,毛皮行業就漸漸的步入寒冬,今年的疫情更是徹底打亂了行業復蘇的腳步。毛皮批發商那里進貨價高于銷售價,很多商戶都暫停了收購毛皮。那養殖戶又是怎樣的情況呢?
距離河北肅寧縣毛皮交易中心不遠,就是張鐵成的養殖場。2003年,在大連做毛皮批發的張鐵成,看中了毛皮養殖的高效益,投身其中。這一干就是13年,他目前養著狐貍和貉子,合計有5000只。狐貍目前每只僅能賣出300元左右,而貉子的價格僅有200元。
由于利潤太低,近幾年來,當地的養殖規模一直在逐年減少。而這樣的情況,不僅發生在河北。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水貂取皮數量為1169萬張,同比下降43.61%;狐貍取皮數量為1443萬張,同比下降17.02%。
張鐵成說,前幾年行情好時,養殖戶都會引進優質品種,對狐貍和貉子進行繁育,但現在養殖不賺錢,養殖戶大都采用自繁自養的方式,而這樣的方式使得毛皮質量難以提升,國內的品質低于進口毛皮,辛辛苦苦養殖的狐貍等更難賣出好價錢。
業內人士說,由于品質存在差異,因此,目前毛皮加工企業更愿意通過拍賣會購買國外毛皮,國內的養殖戶銷量則是進一步下滑,造成了惡性循環。
詳情點擊以下鏈接“閱讀原文”
https://sannong.cctv.com/2020/09/11/ARTI90Tu2d5DAFsVRuxZQTV52009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