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毛皮動物發病率和死亡率呢?
疾病的發生是病原微生物與動物機體斗爭的結果,動物機體好比一座城池,城池之所以讓外敵進攻難度大,主要是什么?一個是城墻(免疫力)、一個城墻上的守軍(體內生態)、一個是城內的糧草(營養)!
動物得病了,哪個環節是最大的漏洞?三個環節缺一不可!做好疾病的防控,降低發病率,要有一個防的意識,我多次強調過,“養>防>檢>治”。一定是養為主的,養有涉及到營養與飼養管理,這又是很大的一方面。一般養的好的,飼養管理到位的,毛病都很少,養殖也比較省心,疾病的防御就做的很到位了。其次才是檢測和治療。不要等發病了再去治,要有一個意識就是怎樣讓它們健康不發病。養的好,有一個好的免疫力,才是抵抗疾病的根本,而不是靠吃藥來防!我們搞養殖要做到兩點,一是要學會科學養殖,現在傳播養殖知識的平臺很多,大家只要用心,能學到不少知識,只有讓自己知識儲備到位,再總結養殖經驗,一定會養好的。科學的養殖包括飼料營養的均衡、加食減食控制體況、做疫苗接種計劃、驅蟲計劃、以及疾病防控方案等。養殖一環扣一環,哪個環節出問題都不行。二是要細心,這里重點強調飼養管理,比如說現在母獸生產了,發生難產,如果再沒發現,很可能小的保不活,老的也夠嗆了。前幾天就有一位養殖戶朋友問我,貉子下了兩個崽不下了,也不愛吃了,這都是過一天了,經過了解打過催產素不好用,我說那可能胎位問題,我讓他用手指伸進產道看下,果然有個小仔卡在產道了,把它拉出來后,母貉子又順利的下了9個小仔,挺高興的。但是這個過程挺緊張的,假設沒有發現異常,這些小仔就憋死了。老貉子也可能保不住。再比如說,有些母貉子產后奶水少,沒發現,小仔就餓死了。需要給沒有奶的母獸催奶,小仔有需要就得代養。養殖問題說難不難,說簡單不簡單,除了講究方法還是需要細心和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