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國內貉皮價格下滑之謎
2002年2月開始,貉皮價格猛升,在同年9-10月份達到歷史的新高850元/張,有些特級東北貉皮競超過千元大關,目前90-95cm貉皮已從去年非典時期700元左右。下滑到如今300多元,國內貉子養殖戶對此關注有加,為此筆者走訪了一些專家,加工企業養殖戶、皮商,希望對貉子養殖戶有的啟迪、幫助。
據國際毛皮業協會財政總監,芬蘭毛皮拍賣行總裁齊薇尼女士在最近論《國際最新裘皮業發展趨勢》演講時講道,俄羅斯可能是現在世界上最擁有最高貴裘皮時裝店的地方,因為那里的女士很喜歡炫耀自己,經濟也比較穩定。另據2004年3月1日公布的尚村市場動態中介紹,韓國需求貉皮量下降。
芬蘭毛皮拍賣行在2004年3月28日的拍賣會中,芬蘭貉皮供貨量為25993張。售出率80%,平均約81美元,主要為歐州所得。國內貉皮的出口受到芬蘭貉皮有力沖擊。做為一種中檔皮質,國內貉皮主要出口俄羅斯和韓國。而對上述兩國出口的減少。直接影響了國際對國內貉皮需求量的下降。
筆者電話采訪了著名皮毛獸養殖專家中國農科院特產所研究員佟煜仁老師。據佟老師介紹做為一種耐粗飼,易飼養的皮毛動物,貉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青睞,目前中國貉皮的生產總量和貉存欄量已經超過芬蘭,成為世界第一養殖大國。筆者在尚村貉皮交易區了解到,貉皮的上市量為2-3萬張。
成交量約為1萬張左右。據一位購買者介紹,他今天只花80元就買到了去年同期400元同樣尺碼的貉皮。做為一種耐貯藏的畜產品。皮商、中間商為了減少損失大多抱有一種惜售心理,而購買者則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貉皮,這種交易矛盾促使交易量下滑,在市場交易中貉子尺碼是決定其價值的一個關鍵因素。尺碼已經成為價格高低的試金石,做為貉中珍品的白貉,卻一支獨秀,據飼養300多只基礎母貉的山東聊城金橋養狐場的宋書橋高級畜牧師介紹,今年的仔貉供不應求。價格保持在500-600元,因為白色便于染色,所以需求量逐年上升。母貉的產仔率也已接近黑貉。相差不過1只,市場需求在進行著自我調整。
做為消費者來講,追求時尚、前衛永遠都是一種潮流,消費者對裘皮衣飾的需求主要表現在輕、薄、軟等方面,仇小軍、畢金焱、華樹芳在《貉育種的目的和方向》一文中稱,貉的被毛較長,背部針毛可達11厘米,絨毛可達8厘米。毛長會使毛皮不挺立、不靈巧、易粘連,貉被毛這一性狀決定了消費者的選擇,筆者采訪了國內著名裘皮生產企業,肅寧華斯裘皮集團的一位副總,據稱貉皮主要用于帽條、袖口、領子,今年訂單較往年稍少一些,可能與消費者的消費趨勢有關。因為固定客戶今年貉皮用量雖有減少,但幅度不大,大約需要貉皮一萬張左右。筆者發現貉皮是一種多用途的皮毛,如筆者在市場上看到用了做筆的貉皮只出售10元左右。
筆者采訪了尚村周圍的幾個貉子養殖專業村,發現價格低迷,并未能影響到存欄量的銳減。據一位養殖多年的養貉戶介紹,一只貉從出生到屠宰所需完全費用大約在100多元,以一戶養殖20只母貉的戶為例。每只母貉每胎產仔6只,這樣成活120只左右,平均出售每張貉皮200元,皮毛收益大約24000元,除去飼料成本萬多元,雖說現在飼料漲價了,但一戶的收益還有幾千元,而且貉子易飼養,不用耽擱農活,比起其它養殖業來說,養貉還是一個比較平穩的養殖項目。
做為裘皮的一種,貉皮的生產用途顯然已受到其它如獺兔、狐貍皮等裘皮類的沖擊和影響,國際、國內用量的減少,皮商的惜售和養殖規模格局并未有大的改變,養殖戶秋、冬季新皮上市會對市場價格造成一定沖擊,綜合上述,筆者認為未來的貉皮價格將會趨向一個平穩運行態勢。
農村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