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縣春蠶生產總結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和繭絲綢市場下滑的嚴峻挑戰,珙縣蠶業生產同其它行業一樣,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困難。為使蠶業特色富民產業渡過難關,持續穩定發展,蠶農持續穩定增收,縣委、縣政府及時調整工作思路,采取積極應對措施,全力打好五大戰役保證了蠶業生產在全球性的經濟動蕩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一、認清形勢,調整發展思路,打好宣傳培訓戰役
2009年是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和踐行科學發展觀的關鍵年。同時又是抗擊全球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年。蠶業生產屬外向型企業,涉及到國際國內市場的挑戰和縣域千家萬戶生產發展和穩定增收的特色產業。沒有市場前景就沒有產業的支撐,沒有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就沒有產業的活力,沒有科技領先就沒有產業的品牌效益。為此,縣委、縣政府于去年底召開蠶業發展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對策辦法,確定了“抓宣傳,保住桑樹基礎;抓科技,保住單產質量;抓開發,保住發展激情;抓營銷,保住市場份額;抓投入,保住乘勢而上;抓創新,保住“三化”(工廠化、規模化、集約化)聯動的五抓五保工作思路,并針對新的形勢和今后的目標任務,從2009年1月開始,在蠶桑“三冬生產”和今年的春蠶發種期間,開展了蠶業生產的政策大宣傳、思想大動員、科技大培訓活動。全縣共召開各級干部會議20次,參會人員3500人次,召開生產動員大會85次,參會人數1.5萬人次,召開各類科技培訓會230次,參訓人數2.4萬人次。通過大宣傳、大動員和大培訓,把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各級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傳達到廣大干部和農民,使政策家喻戶曉。把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與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有機結合起來,狠抓特色富民使群眾得實惠。
二、鎖定目標,狠抓科技興蠶,打好春蠶生產戰役
蠶業生產是我縣特色富民的支柱產業之一。2009年的生產目標是:發種10.4萬張,比去年增長10%,產繭7.5萬擔,比去年增長6%,生產銷售生絲150噸,生產銷售絲棉被3萬床,蠶業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比2008年增長28%,群眾養蠶增收1000萬元。為此,縣委、縣政府鎖定目標,要求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社會穩定為落腳點,以科技興蠶為手段,以實施百萬元村為抓手,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打好春蠶生產戰役,為實現年度目標打下堅實基礎。通過政策大宣傳、思想大動員、科技大培訓、綜合配套技術大推廣和新蠶種試驗示范,使全縣小蠶共育面達到86%,萬病一把灰推廣面達95%,室外大棚養蠶面達到68%,方格簇養蠶面達到100%;引進彩絲繭發種10張,單產達到46公斤,均價達21元,引進三眠蠶種10張,單產達到38公斤, 均價達38元;完成春蠶發種 23388張,在全省減發近40%的大環境中,我縣僅減發1.33%。春蠶產量達到191.8萬擔,比去年同期增產5.2%,平均單產41.01公斤,均價17.13元,蠶農收入達到1642.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收265萬元,同比增長19.5%。群眾對春蠶的收購價格和生產服務較為滿意,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夏蠶生產積極性,預計夏蠶發種可達2.4萬張,同比將增發12%,比今年春蠶將增 發6.83%,其中多批次發種可達5000張,參與示范農戶可達2500戶。
三、科學布局,緩解逗工矛盾,打好多批次發種養蠶戰役
在全縣6個鄉鎮41個村多批次養蠶發種3200張,比去年同期增發3050張,參與示范農戶達到1550戶,同比增加1450戶,生產鮮繭2624擔,同比增加2501擔,平均單產41.8公斤,增加7.8公斤。多批次發種養蠶收入達到231.96萬元,參與示范蠶農戶平增收1496.5元。最為突出的是:底洞鎮多批次養蠶 250張,平均單產46.5公斤,總產量230擔,收購均價15.8元,加上優質繭獎勵每公斤3元,平均價格為18.8元/公斤,張種收入864.80元,其中:楠橋1社發種41合,平均單產49公斤,張種收入達到922.40元,其中李兵多批次養蠶2合種,交售鮮繭131.6公斤,平均單產65.8公斤,收入2474.08元,每張種收入1237.04元;葉志平多批次養蠶1合種,單產64.9公斤,張種收入1220.12元;熊光慶多批次養蠶2合種,單產65.2公斤,張種收入1225.75元;楠橋2社李躍全多批次養蠶1.5合種,交售鮮繭93.4公斤,單產62.3公斤,張種收入1130.61元。孝兒鎮多批次發種1800張,生產鮮繭1548擔,平均單產43公斤,均價17.68元/公斤(含優質繭獎勵),張種收入760.24元。曹云鄉多批次發種養蠶350合種,生產鮮繭311.5擔,平均單產44.5公斤,張種收入815元。通過示范推廣,以點帶面,多批次發種養蠶輻射到我縣12個鄉鎮70余個村,3000多戶蠶農。許多重點村、重點社、重點蠶農都積極踴躍地參與多季發種養蠶示范。
四、加大投入,夯實基礎設施,打好桑園綜合開發戰役
針對蠶業生產科技水平還不高,品牌效益還不明顯的實際,縣委、縣政府提出了2009年蠶業生產發展的重點是科技興蠶提升品牌效益。縣政府蠶桑生產辦公室、縣科技局、縣智溢繭絲綢有限公司等有關部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與各蠶桑鄉鎮人民政府協同配合,全方位實施科技興蠶戰略。在全縣規劃8個重點村, 10個蠶桑重點社,560戶蠶農,全力打造6個蠶業科技示范區。一是孝兒鎮寶興村二社科技示范區,共計投資55萬元,建設960平方米的工廠化養蠶大棚,120平方米的工廠化小蠶共育室,500畝優質高產桑園,200畝桑園綜合開發示范,參與示范農戶90戶。二是孝兒鎮中安村科技示范區,投資40萬元,新建相對集中的工廠化養蠶大棚8個500平方米,工廠化小蠶共育室100平方米,建設優質高產桑園600畝,桑園綜合開發200畝,參與示范蠶農85戶。三是仁義鄉羅家村科技示范區,投資20萬元,新建室外蠶棚10個600平方米,小蠶共育室2個,建設優質高產桑園300畝,桑園綜合開發100畝,參與示范蠶農65戶。四是底洞鎮楠橋、白合、景陽科技示范區,投資70萬元,新建工廠化養蠶大棚300平方米,工廠化小蠶共育室 150平方米,建設高產優質桑園5000畝,桑園綜合開發500畝,參與示范蠶農300戶。五是底洞鎮芭蕉村科技示范區,投資10萬元,新建優質高產桑園500畝,新建室外養蠶大棚10個,桑園綜合開發示范100畝,參與示范蠶農20戶。六是恒豐鄉中落村科技示范區,投資100萬元,新建養豬圈舍50個,新建室外養蠶大棚15個,建設高產優質桑園600畝,桑園綜合開發示范200畝,參與示范蠶農100戶。到目前為止,全縣科技示范共計投入535萬元,建設一步成園桑園2500畝,新建室外蠶棚500間,工廠化養蠶大棚2040平方米,工廠化小蠶共育室5間600平方米。桑園綜合開發利用2700畝,其中黑紅苕1100畝,洋芋500畝,魔芋200畝,海椒300畝,血皮菜200畝,黑黃豆200畝,胡豆200畝。目前桑園套種的胡豆、洋芋收獲結束,其中,洋芋畝產達到1400斤,收入700元;胡豆畝產250斤,收入580元,血皮菜已進入盛產期,每畝每茬可采血皮菜300斤,收入150元,每年可采6-7茬,每畝每年收入可達900-1200元。預計今年實施的2700畝桑園綜合開發,可增收235萬元以上,參與示范蠶農戶平可增收4196元以上。
五、開拓市場,積極應對危機,打好生產加工銷售戰役
針對全球金融危機暴發,國際國內繭絲市場行情極度低迷,許多絲綢公司與廠家處于減產、停產乃至破產的狀態,面對珙縣智溢繭絲綢公司2008年積壓干繭650噸、生絲100噸,庫存積壓資金5000萬元的嚴峻形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召集相關部門和智溢繭絲綢公司分析情況,研究對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做到在大力抓好春蠶生產的同時,一是建絲廠,搞加工,解決干繭賣難的問題。投入500萬元,新建成年產5萬床的絲綿被加工廠,生產絲綿被1.6萬床,既延長了蠶業產業鏈,又增加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二是抓調研,創品牌,不斷開發系列新產品。為了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通過全方位、多層次調研,目前已開發出13個系列產品,并與五糧液集團簽定了3萬床的訂單。三是建網絡,抓宣傳,市場營銷見成效。目前已在北京、內蒙、河南、湖北、陜西等7省市建立了絲綿被專賣點43個,銷售絲綿被1.45萬床,收回積壓資金4000多萬元。四是抓出口,創外匯,積極占領國際市場。目前已出口日本、德國、韓國生絲、絲綿片等絲織品,共創外匯39.28萬美元,比去年全年增加近20萬美元。五是抓協調,齊配合,共克時艱謀跨越。各鄉鎮和縣級各部門想蠶業發展之所想,急蠶業發展之所急,謀蠶業發展之所需,形成了蠶業產業科學發展,奮力跨越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