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特色農牧業 推進農牧業產業化
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黨的十七大指出的我國農業發展之路。省十一次黨代會把發展特色農牧業作為青海特色經濟發展的戰略任務之一,指明了我省農牧業發展的方向。
近年來,我省農牧業結構調整,特色農牧業發展給農牧民帶來了增收,給農牧業提高效益帶來了空間,給推進農牧業產業化帶來了條件,特色農牧業發展同時也拉動了對第一產業的投入,促進了農牧業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農牧業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但總的看,向產業化發展,我省特色農牧業總體規模孝組織化生產程度低、名企名牌缺乏、影響力校筆者認為,統籌城鄉、以工促農,推進農牧業產業化,應著力抓好“五個建設”。
龍頭企業建設。農牧業龍頭企業的“龍頭”作用,體現在對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帶動上。龍頭企業的生產加工能力、市場份額、品牌效益關系到產業帶動。“十五”以來,我省始終把扶持農牧業龍頭企業發展作為重點,推項目、給政策、增收入,目前,全省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有6家,省級34家。據有關部門統計,帶動了50萬戶農戶發展。但企業市場規模孝精深加工能力弱、名優品牌少、知名企業仍較缺乏始終是我省龍頭企業發展中的一個問題。如,以上40家重點龍頭企業中,銷售收入上億元的僅4家,5000萬元以上的7家。就公司+農戶+基地而言,公司與農戶合作關系不緊密,與生產基地的關聯度不高。農戶與企業的訂單也有履約率低的問題;龍頭企業自行連接的基地少,規模小,有的企業家底雹資金少、后勁不足,有眼光、有魄力的企業家相對缺乏。有效發展、穩定龍頭企業與農戶、與基地的關系,需要通過提高組織化程度建立和發展基地,用好價格補貼措施,加強技術服務,重點支持其與農戶形成產、供、銷利益聯結機制,長期穩定,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加工生產能力提高、產業發展共贏。還要樹立開放觀念,打破本土意識,加強農牧業產業化招商引資,通過品牌加盟、企業合股等方式,引進有實力、有市場的省外企業,鼓勵外部資本多渠道投資興辦龍頭企業,不斷提升龍頭企業的產業化經營水平。
品牌建設。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個地方、一個省份所擁有的品牌是其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征。應當看到,我省特色農畜產品作為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在目前占有的市場中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和號召力。青藏高原獨特的地域特點本身就是無可替代的品牌。目前,我省農畜產品國家級馳名商標有5個,省級著名商標14個,但龍頭企業以及特色農畜產品叫得響、有巨大市場影響和號召力的主打品牌仍然不多。品牌意識的缺乏就是戰略意識的缺乏。企業品牌意識是競爭生存意識強弱的體現。品牌背后是發展實力和營銷策略,發展我省特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要自覺地進行品牌經營。使企業的經營成為品牌的經營,用戰略眼光抓品牌,用品牌抓市場,用市場抓發展,用發展抓增收,用增收抓小康。品牌意識缺乏,對我省產品而言,有品無牌,有市無名,有名價廉,規模不大,缺乏包裝。要對優質品種的油菜、馬鈴薯、蠶豆、蜂產品以及肉奶產品努力爭取形成名牌,形成產品—品牌—市唱企業—農牧民之間的良性鏈接,使我省特色農畜產品有品有市場,努力有大品、有大市。
基地建設。基地建設是農牧業產業化發展的基礎,是現代農牧業生產發展的依托形式,體現規模效益,也是推動改變農牧業傳統生產方式,實現集約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符合現代化生產方式要求的途徑。區域統籌不夠,地塊分散、缺乏建設標準,良種化程度低,基地化生產規模小,產供銷經營服務水平不高,對組織農戶生產幫助覆蓋面不廣是當前我省基地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目前,全省千畝以上油菜、馬鈴薯、蠶豆、青稞基地總面積分別占總播種面積的1.8%、2.1%、2.4%、1.8%,500畝以上蔬菜基地總面積8萬余畝,占總種植面積的19%。總的看,小塊分散低效經營方式有待改變;再如西寧奶業,良種奶牛僅占25%左右,其他農畜產品良種良法推廣有待大大加強。搞好基地建設應依托“一村一品”、“訂單”收購、規模種養殖(殖),劃分區域、集中成片、規模化種養植(殖),促進土地流轉,以規模效益帶動農戶的土地入股聯營,建立合作組織,建立公司+經紀人(協會)+農戶的基地聯建機制,建設一批盛地(州)基地,發揮基地良種良法良技良具等生產要素的集聚放大作用,形成優勢產品的優質規模效益。
農畜產品市場建設。積極推進現代化農畜產品交易市場建設,需“規劃建設一批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裝備起來的農畜產品批發市潮,改善交易環境,完善服務功能,推進市場檢驗、檢測、儲運、加工、配送功能建設,建立有效的信息公開發布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與市場對接,抓好省內省外兩個市場,打通省外市場,擴大青海特色產品的影響力。拓展外貿市場,提高對省外交易量,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當前,市場競爭中一些無序現象也給我省奶業、飼料、菜籽油等龍頭企業造成困擾,抓好市場準入、嚴格生產標準、強化市場監管,在有序、規范推進市場建設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人才隊伍建設。特色農牧業發展對勞動者的技能和管理者的素質提出了要求。特色農牧業發展需要經營管理人才、需要科技推廣及應用人才,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需要種養植(殖)業中的能人、帶頭人和經紀人。近幾年,我省農牧區實用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規劃,農牧業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加大,職業技術教育規模逐步擴大,一部分初高中畢業回鄉青年得到培訓。下一步,應加快發展職教,提高初高中畢業生回鄉青年培訓率,利用多種方式培養培訓農牧區農用技術人才,重視企業家隊伍建設,建立科技人才支農機制,調動各方面人才為農服務的積極性,使我省特色農牧業走上依托科技和人才支持的發展之路。(作者:田 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