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毛皮動物養殖效益
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主要取決于緯度,野生珍貴毛皮動物的分布,均有各自適宜生長的地理環境緯度。有的種類分布較廣,如貉、黃鼬、麝鼠等,而有些種類分布較狹窄,如紫貂分布在北緯40度以北,水貂分布在北緯30度以北。人工飼養毛皮動物的場所,必須符合其野生狀態的地理緯度,否則很難取得效益。一般高緯度地區分布的毛皮動物,在低緯度地區飼養(如水貂在北緯30度以南飼養)往往失去繁殖能力和毛皮品質降低;低緯度地區分布的毛皮動物,在高緯度地區飼養,往往也因光照、氣溫條件不適宜而造成繁殖能力降低或因冬季低溫造成越冬困難,如海貍鼠、麝鼠等。
二、海拔高度
海拔高的地方,不僅溫度和氣壓發生變化,而且空氣稀薄。毛皮動物由低海拔地區遷移到高海拔地區(3000米以上)飼養時,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氣壓不足,使其呼吸、循環系統的機能發生變化,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繁殖力,甚至引發一些疾病。但其也能逐漸適應高山環境,以增加血液中紅血球和血紅蛋白含量,來適應高山缺氧環境。自然分布在海拔較高地區的紫貂、松鼠等遷移到海拔較低的地方飼養,雖然不會出現強烈的不適反應,但毛皮的顏色要有變淺的趨勢,有些動物甚至出現繁殖障礙或繁殖力降低。如紫貂在野生棲息地紫外光輻射較強,移至低海拔地區飼養時,由于紫外光輻射降低,再加上金屬網和棚舍吸收和遮擋部分紫外光,因而導致籠養紫貂紫外光照不足,阻礙其繁殖。
三、光照
光照是自然生態最穩定的因素。毛皮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許多生理機能,如換毛、繁殖、冬眠(或冬休)等,均與光照有直接關系。主要表現在光周期、照度和光譜組成方面。
四、溫度和濕度
野生珍貴毛皮動物的自然棲息地,由于有植被和冰雪覆蓋,加之巢穴選建的地點比較隱蔽,有小氣候調節,一年中溫、濕度變化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較小,變化不太大。人工飼養,尤其是在集約化飼養條件下,人工所提供的巢室條件不及野生條件,其溫度的季節性變化(冬冷夏熱)相當大,因而對馴養的毛皮動物產生不利的影響。
濕度對毛皮動物的生活和毛皮品質也有很大影響。生活離不開水的麝鼠、海貍鼠、水獺等,對濕度要求較高。干旱會使它們脫水、被毛枯燥、眼眵增多、鼻鏡干裂,甚至引起死亡。原產地較干燥的動物,如毛絲鼠要求濕度較低,潮濕將引起消化道疾病及被毛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