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麾下狐七千
養牛、羊、豬、雞,屬傳統養殖;養野豬、鴕鳥、藍狐等,屬特種養殖。一說到特種,就讓聽者感到稀罕、神秘,而對于從事特種養殖的人來說,特種兩個字里就包含著調整產業結構、闖一條發展的路子,還有特別的壓力,特別的風險、特別的喜悅,各種味道恐怕就要嘗個遍。
西北地區論藍狐養殖規模,當推西安;西安的藍狐在臨潼馬額扎堆兒,實際上馬額的藍狐已經成為我市特種養殖的一張名片。深秋季節,記者來到馬額街辦規模最大的一家藍狐養殖場,見到身高一米七的女經理楊志娥就有一個預感,她的身后肯定有一籮筐的創業故事。楊經理微微一笑,說咱先看狐貍。一問,女經理麾下藍狐7000多只,又大大地吃了一驚。
安頓7000只狐貍的場地大約有三個足球場大,每只狐貍都住一個單間,一排鐵籠子連在一起有60多米長,鐵籠子共有60多排,一眼望不到頭。狐貍每天吃兩頓飯,早7點,下午5點,每頓的伙食費5毛錢,食譜是粉碎后的雜肉拌膨化玉米。記者去的時間是中午,狐貍們大都在午睡,睡得很輕,聽見人的腳步聲就醒了,在籠子里走幾圈兒,藍藍的眼睛就盯著記者這個生人看。目光似水,清澈見底。狐貍身長不到一米,尾巴30多厘米,皮毛分好幾種顏色,淺灰、深灰、白、黑,軟乎乎,毛絨絨,人到了冬天抱一只狐貍,身上一定很暖和。楊經理說,狐貍的皮子主要供出口,一張皮子四五百元左右。
大產業來自大氣魄,但是楊志娥10多年前萌發養殖藍狐的想法,只是擺脫貧困而已。1992年,她所在的臨潼針織廠破產,下崗回到了家鄉南王村。南王村早先就有加工皮毛的傳統,只是規模小。借著這個優勢,她在丈夫的支持下,于1993年貸款3萬元,從寧夏引進23只藍狐,第二年便產仔108只,開了個好頭。接下來的10多年里,她先后投資40萬元、30萬元,60萬元,購買優良品種,擴展養殖場地,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06年,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今年,藍狐數量首次突破7000只關口。
看到養藍狐路子挺寬,村里就有許多鄉親想學楊志娥的樣子。楊志娥于是又把帶動群眾當作自己的事業,先后幫助村里38戶農民搞養殖規劃,購置養殖設備,提供種狐,進行技術指導。幾年下來,南王村藍狐養殖戶達到了127戶,總存欄達到3萬多只,成為名符其實的藍狐養殖基地。
麾下藍狐7000只還是一萬只,現如今已經不是楊志娥的最終目標。目前她籌劃建一座皮毛加工廠,走飼養、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路子,為自己的養殖場服務,為村里的全區的養殖戶服務,讓臨潼藍狐的牌子更響更亮。西安日報 記者韓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