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業加快洗牌重組 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近年來的經濟形勢變化極大影響了深圳皮革行業的發展。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下調對外銷為主的皮革行業影響巨大,企業利潤大幅下降,甚至虧損;環境保護使得上游的制革行業受限,再加上原材料價格大幅上升、用工成本增加,都加大了企業的負擔。大企業越做越強,以接單生存的小企業則生存困難,些企業根本接不到單,從去年就陸續有中小企業倒閉,今年這個趨勢日益顯現出來。
我們知道,皮革行業是與“三農”關聯度高、吸納勞動就業的富民優勢行業,主體行業一定規模以上企業直接從業人員達500多萬人,全行業連同配套行業就業人員達1100萬人,每年提供新的就業崗位達40-50萬個,為促進城鄉就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盡管經歷30年快速發展后,勞動密集型、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日漸凸現。但是皮革行業這一傳統產業,對于中國來說,是獨具特色的優勢產業,更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
河北蠡縣:加快皮革產業升級
皮毛皮革產業是“中國皮都”河北蠡縣的一大傳統支柱產業,做出過貢獻,也創造過輝煌,但同時也積累了產業層次低級化、產品初級化等突出問題。面對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蠡縣果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大污染治理力度,著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提速提質,以“212”為目標,加快皮革產業改造升級。
該縣圍繞打造“精細毛紡、皮毛皮革深加工基地”的目標,深度推進對標行動,積極引導企業瞄準國內外行業高端,以創新理念、改進工藝、提高質量等為重點,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實力。做大做強精細毛紡及皮毛皮革深加工基地,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十一五助力皮革業騰飛
中國皮革協會授予榮譽稱號或共建的特色區域在十一五期間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各特色區域產業高度集聚、產業鏈配套完善,皮革業成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在這些特色區域中,“承接轉移─中國制革示范基地·阜新”的共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眾所周知,制革的過程中會產生污染,以前由于對環保要求不高,制革企業散落各地,污水處理存在很多問題,給當地環境帶來了一些污染。隨著我國環保壓力的不斷提高,對制革業的污水處理提出了嚴峻挑戰,但對單個企業來說,治理成本又難以承受。因此中國皮革協會適時向政府建議在我國有條件的地區建5—8個集中制革區,統一規劃、集中制革、統一治污。這一建議被工信部采納,寫入了2009年出臺的《制革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中。
十一五期間,我國皮革特色區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東部沿海省份在加快轉型升級的同時,中部地區不斷承接產業轉移,出現了許多新的產業集聚區,使我國皮革產業的區域布局更加合理,更有利于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皮革行業一直在洗牌重組、整合的過程中,隨著環保政策持續加強,殘酷的市場競爭將淘汰沒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出局,與此同時,環保達標、產品有市場競爭力、技術創新能力強、管理規范的制革企業將在洗牌中做大崛起,成為行業發展的引領者和骨干,而且將打造完整的產業鏈作為新的贏利模式來強化和鞏固企業龍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