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應從三農突破
從國內來看,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農業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得到充分顯現。但也應清醒地看到,由于種種原因,農業的基礎地位還遠未達到應有的戰略高度。雖然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越來越低,農民收入增長來源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轉向越來越依靠非農產業,但在工業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農業被賦予了生態保護、環境調節、生物能源、觀光休閑、文化傳承、國際競爭等新功能;農業的屬性發展、功能提升、作用擴大對其作為強民眾生存之根、固國家經濟之本、增國際競爭之力的基礎地位更加突出。
從國際上看,當前全球經濟競爭中,糧價暴漲所形成的糧食危機不時引發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危機。當糧食與石油、貨幣共同成為別國用來制約他國的戰略武器時,在農業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客觀上成為一個國家不可或缺的核心國際競爭力的情勢下,農業的這種強根、固本、增力的效用更加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更加不可動搖。
我國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當前無論從組織上、規模上、效益上、技術上、生產手段上,最需要轉變發展方式的就是農業。因為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后,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快;農業發展方式仍然落后,最需要轉變。因此,強農惠農既是在世界金融危機下應對國際競爭壓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國內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既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當前全球經濟環境下的重要戰略選擇。
農業是一切社會的基礎,我國擴大內需的最大市場在農村。縱觀現代社會的經濟現象,絕大多數經濟危機都會在農業上找到出路,可以說,農業是經濟危機的避風港。目前,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在當前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出口可挖掘的潛力越來越小,要大規模擴大出口市場已不現實,加上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制造業的興起,我們原有外貿主導型經濟模式的可持續性越來越小。在人民幣升值、國內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不斷大幅度上升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般工業產品價格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需要不斷淘汰低效能、高消耗的加工業,逐漸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技術的產業。因此,只有通過強農惠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市場競爭力,來全面提高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和廣闊的農村市場需求的大升級,從而全面擴大內需來推進我國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的順利轉型,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才能全面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輸入作者: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