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學習·踐行】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2/11)

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僅是國土空間均衡布局發展的需要,而且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要求。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力度,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的扶持力度,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區域共同繁榮。
《在廣東考察工作時的講話》(2012年12月7日-11日)
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城鄉二元結構沒有根本改變,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趨勢沒有根本扭轉。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9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5頁
全會決定提出,必須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全會決定提出了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一是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主要是堅持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鼓勵農村發展合作經濟,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允許農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等。二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主要是依法維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三是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主要是保障農民工同工同酬,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允許企業和社會組織在農村興辦各類事業;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把進城落戶農民完全納人城鎮住房和社會保障體系。
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2013年11月9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5-36頁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基本改變了農民的事農民辦的做法,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免費義務教育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制度上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轉變。下一步,要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水平,實現從有到好的轉變,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12月23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682頁
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推進新型城鎮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要打破城鄉分割的規劃格局,建立城鄉一體化、縣域一盤棋的規劃管理和實施體制。要推動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鎮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推動人才下鄉、資金下鄉、技術下鄉,推動農村人口有序流動、產業有序集聚,形成城鄉互動、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2014年3月18日),《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53頁
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發達地區在這方面一定要帶好頭、領好向,把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真正落到實處。
在江蘇調研時的講話(2014年12月13日、14日),《人民日報》2014年12月15日
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任務,也是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我們一定要抓緊工作、加大投入,努力在統籌城鄉關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要在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4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日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是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率先推進農村改革,農村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近年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顯著加強,農村社會事業得到明顯改善,統籌城鄉發展、城鄉關系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同時,由于欠賬過多、基礎薄弱,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依然比較突出,加快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意義更加凸顯、要求更加緊迫。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4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日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和二元結構的現實出發,從我國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傳統、制度體制出發,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著力點是通過建立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目標是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基本權益平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居民收入均衡化、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4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日
當前,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具備了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物質技術條件,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順應我國發展的新特征新要求,必須加強發揮制度優勢,加強體制機制建設,把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方針,堅持和完善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4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日
要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使之與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互惠一體,形成雙輪驅動。要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不斷破解城鄉二元結構。要完善規劃體制,通盤考慮城鄉發展規劃編制,一體設計,多規合一,切實解決規劃上城鄉脫節、重城市輕農村的問題。要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機制,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決策、投入、建設、運行管護機制,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要推動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特別是要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逐步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進得來、住得下、融得進、能就業、可創業,維護好農民工合法權益,保障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4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日
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是一項關系全局、關系長遠的重大任務。各地區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頂層設計,加強系統謀劃,加強體制機制創新,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力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實現高水平的城鄉發展一體化。
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5年4月30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日
提高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要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改善和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生活水平作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工農城鄉關系。
在浙江調研時的講話(2015年5月25日-27日),《人民日報》2015年5月28日
推進城鎮化要回歸到推動更多人口融入城鎮這個本源上來,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這既可以增加和穩定勞動供給、減輕人工成本上漲壓力,又可以擴大房地產等消費。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根本之策。
《對新常態怎么看,新常態怎么干》(2015年12月18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社2018年版,第223頁
不管城市怎么發展,我國仍會有大量農民留在農村,農業基礎地位仍需要打牢夯實,這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國城鎮化必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要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推動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一體化發展,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反哺能力、帶動能力,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做好城市工作的基本思路》(2015年12月20日),《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81頁
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會治安、人居環境等,是廣大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把這些民生事情辦好。新增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經費要向農村傾斜,社會建設公共資源要向農村投放,基本公共服務要向農村延伸,城市社會服務力量要下鄉支援農村,形成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合力,努力讓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在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4月25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63-264頁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堅持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手抓,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要堅持和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探索盤活用好閑置農房和宅基地的辦法,激活鄉村沉睡的資源。要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補充耕地指標在國家統籌下跨省調劑機制,把調劑收益用于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要實行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鄉情牌”,念好“引才經”,激勵各類人才到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7年12月18日)
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95頁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能否處理好城鄉關系,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毛澤東同志曾經指出:“城鄉必須兼顧,必須使城市工作和鄉村工作,使工人和農民,使工業和農業,緊密地聯系起來。決不可以丟掉鄉村,僅顧城市,如果這樣想,那是完全錯誤的。”鄧小平同志也講過:“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的過程,不能以農業萎縮、鄉村凋敝為代價。近年來,我們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城鄉要素合理流動機制還存在缺陷,無論是進城還是下鄉,渠道還沒有完全打通,要素還存在不平等交換。要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95頁
鄉村振興要靠人才、靠資源。如果鄉村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一直單向流向城市,長期處于“失血”、“貧血”狀態,振興就是一句空話。要著力抓好招才引智,促進各路人才“上山下鄉”投身鄉村振興。現在的城里人,往上數三代,大都來自農村,只要有機會,很多人都有回報家鄉的愿望。“鄉情牌”、“鄉愁牌”打好了,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渠道疏通了,對鄉村振興將會產生很大作用。在這方面,要逐步探索,作出制度安排。同時,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特別是要讓一部分年輕人熱愛農村農業,培養造就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改善農村人口結構。要解決土地增值收益長期“取之于農、用之于城”的問題,破解“農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局。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95-396頁
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體現在公共資源配置上。要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擋升級,特別是加快道路、農田水利、水利設施建設,完善管護運行機制。要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快建立以城帶鄉、整體推進、城鄉一體、均衡發展的義務教育發展機制,努力讓每一個農村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要統籌配置城鄉教師資源,通過穩步提高待遇等措施,增強鄉村教師崗位的吸引力和自豪感。要用好網絡信息技術,發展遠程教育,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要健全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開展全民健身,倡導科學生活方式,推進健康鄉村建設。要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城鄉救助體系,織密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要把那些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一件找出來、解決好,不開空頭支票,讓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走中國特色杜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96-397頁
我國城鎮化正在推進,農民進城還是大趨勢。這方面還有很多事情要做,當務之急是讓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落戶安居,加快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要通過制度保障,讓進城的進得放心,讓留在農村的留得安心,實現城鎮與鄉村相得益彰。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2017年12月28日),《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397頁
我一直強調,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有的國家沒有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農業發展跟不上,農村發展跟不上,農產品供應不足,農業被國際大資本壟斷,不能有效吸納農村勞動力,大量失業農民涌向城市貧民窟,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走入困境,甚至造成社會動蕩,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里面更深層次的問題是領導體制和國家治理體制問題。我國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應該有能力、有條件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順利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
《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8年9月21日)
當前,我國正處于正確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歷史關口。新中國成立后,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國際環境下,我們自力更生,依靠農業農村支持,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推進工業化,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依靠農村勞動力、土地、資金等要素,快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城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廣大農民為推進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農業發展和農村建設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期以來,我們對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富有成效的。這些年,我國農業連年豐產,農民連年增收,農村總體和諧穩定。特別是幾億農民工在城鄉之間長時間、大范圍有序有效轉移,不僅沒有帶來社會動蕩,而且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還跟不上,“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下決心調整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采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來把握和處理工農關系、城鄉關系。
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十三億多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并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百分之七十,農村仍將有四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四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不符合我們黨的執政宗旨,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四十年前,我們通過農村改革拉開了改革開放大幕。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們應該通過振興鄉村,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8年9月21日)
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長期以來,為解決好吃飯問題,我們花了很大精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長足進步?,F在,全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超過百分之六十五,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百分之五十七,主要農產品人均占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農產品供給極大豐富。相比較而言,農村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等方面差距相當大。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二〇一六年全國農村有百分之四十六點二的家庭仍在使用普通早廁,百分之八十二點六的村生活污水未得到集中處理,百分之七十四點九的村沒有電子商務配送站點,百分之六十七點七的村沒有幼兒園、托兒所。農村居民領取的養老金水平僅約為城鎮職工養老金平均水平的百分之五,農村低保標準僅為城市低保平均標準的百分之六十六。農村現代化既包括“物”的現代化,也包括“人”的現代化,還包括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要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并推進,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跨越。
《在中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8年9月21日)
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做好,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鎮化,目的就是促進城鄉融合。要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增加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要建立健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體制機制,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強化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8年9月21日)
要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加大投入力度,創新投入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全域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礎設施服務網絡,重點抓好農村交通運輸、農田水利、農村飲水、鄉村物流、寬帶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
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2019年3月8日),《人民日報》2019年3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