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做大做強狐貉養殖業
本報訊近年來,吉林省大安市做大做強狐貉產業,狐貉飼養覆蓋全市,養殖戶達5000多戶,年飼養量達到120萬只,交易量占全國總量的1/6。2006年,狐貉產業產值達4億元,占全市牧業總產值的54.8%。近日,大安市被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確立為示范基地和全國銀黑狐良種繁育基地。
大安市發展狐貉養殖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一江兩河”環繞,大小泡沼星羅棋布,盛產魚蝦,為狐貉養殖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大安平均氣溫4.9℃,最低氣溫—37.3℃,結凍期242天,被專家譽為“狐貉養殖黃金帶”。獨特的“冷資源”,造就了狐貉皮張的高品質。
大安成立了狐貉產業協會,先后投資興建了高標準的狐貉養殖園區4個,實行統一防疫消毒、統一飼養標準、統一繁育改良、統一市場銷售。建立技術服務網絡和狐貉養殖技術指導服務隊,無償開展技術培訓,為養殖戶提供周到的服務。今年以來,全市在場地、建材、種畜等方面的投入達750多萬元,解決了養殖戶后顧之憂。(李己平匡利民姜偉明)
江西樂安農民足不出村學技術
本報訊記者廖國良、通訊員鄒春林報道:江西省樂安縣谷崗鄉四清村車田村小組的黃燕免費參加了在村里舉辦的撫育采伐工培訓班后,直接進入村里成潤木竹加工廠上班,月薪700多元。她高興地說:“如今我們農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學技術,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而且培訓期間政府還為我們發誤工補貼呢!”
今年,樂安縣從農民實際情況出發,創新培訓方式,把農民技能培訓班辦到了農民家門口。與此同時,該縣還結合各地實際,將農民技能培訓和當地企業用工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行“訂單式”培訓,既有效解決了農民培訓后的就業問題,又緩解了當地企業的用工難題。
據了解,今年以來,該縣先后在谷崗鄉四清村、湖溪鄉沙港村、萬崇鎮池頭村等17個村開辦了撫育采伐工、家畜飼養、電動縫紉、服裝設計等24個實用技能培訓班,共培訓農民工1750人(次),經過培訓的農民工95%以上實現就業。
湖北陽新實施扶貧搬遷鋪富路
本報訊記者魏勁松、實習生柳潔報道:近日,湖北省陽新縣富池鎮林巖村178戶農民,依靠扶貧搬遷的4000元直補,從3公里外海拔600米的宋家山全部搬到了山腳下。農民黃荷香樂呵呵地說:“現在家里生活條件好多了,用水有保障,還通了電話、電視。”
近年來,陽新縣大膽探索貧困山區、庫區扶貧脫貧之路,走出一條“扶貧搬遷、發展產業”的新路子。從2004年起,該縣對于生存環境惡劣的山區、湖區、庫區的貧困農民實施搬遷式扶貧,讓山上的下山,湖區的上岸,庫區的出島,并出資免費為貧困戶劃定宅基地。保證他們搬得出,住得安,富得快。截至目前,該縣24個重點扶貧村2066戶貧困戶,已從散布在山頭、庫島、湖區的自然灣,整體搬遷到30個扶貧移民新村。
在移民搬遷的基礎上,陽新縣依托資源優勢,選準產業發展項目,著力打造臘米、苧麻、油茶、湖蒿和水產五大產業,形成了“靠山求財、靠水謀生、靠路興業、靠園致富”的庫區扶貧格局。在產業扶貧中實行整合資源,集中投入;在扶貧資金投入上實行“兩個70%”,即70%扶貧資金用于重點村,重點村70%的資金用于庫區發展,扶持一個庫區,帶動一方群眾脫貧。
河南縣域發展論壇在鞏義召開
本報訊記者游曉瑋報道:11月20日至22日,河南省縣域發展論壇2007年年會在鞏義市召開,來自河南省內外的有關專家與108個縣市的主要領導共同探討加快縣域發展問題,這也是河南省首次以論壇形式敞開式地面對面交流縣域發展方略和經驗。
會議期間,專家學者們就新農村建設中現代農業發展、如何正確地理解和使用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評價結果、如何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全國百強縣市————山東壽光、河南鞏義等縣市介紹了發展縣域經濟的典型經驗和做法。鞏義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工業立市、文化強市、統籌發展、招商引智,以人為本構建和諧鞏義,努力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給與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河南省縣域面積1511萬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0.5%,縣域人口8029.83萬人,占全省的82.0%。縣域經濟發展的情況直接關系到河南省經濟社會的發展。近年來,河南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經濟強省的“基石”和實現中原崛起的重大戰略舉措來抓,有力地激發了縣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2006年,河南省縣域生產總值達8635.9億元,是2002年的2.05倍;縣域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5.1億元,是2002年的2.23倍。河南省今年前三季度,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6億元的縣(市)有9個,預計全年超過10億元的縣(市)將達到3個。
甘肅永登全力構筑民生聯心網
本報訊記者李琛奇、通訊員張月玲滿自文報道:甘肅省永登縣秦川鎮炮臺村年過半百的殘疾人莊向福,最近告別祖輩居住的窯洞,搬進了政府為他新建的四間磚瓦房,領上了低保,看上了彩電。在政府的幫助下,他的19歲女兒外出務工,成為這個貧困家庭自主創業的希望。
永登是蘭州市的農業大縣,困難群眾占全縣總人口的五分之一。近年來,永登縣委、縣政府以全民創業為載體,構筑起了全民創業上下聯動、干部群眾和諧聯心、深入基層幫民致富的民生聯心網。
永登縣委書記李彥龍說:“縣里開展全民創業實踐活動,凝聚財力,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就學難、行路難、吃水難、就醫難等熱點問題,實現了社會保障低標準全覆蓋,為人民群眾創造了安居樂業的居住環境。”
近5年來,永登縣累計投資100億元,引進160多個項目,致力解決民生問題。連鋁、連電、河橋碳化硅、吉利汽車蘭州基地等重大項目的實施,使大批農民成為最直接的受益者。今年,全縣新增城鎮就業崗位2678個,640名下崗失業人員被政府安排到公益性崗位,136個“零就業家庭”至少一人就業,實現了動態管理下的零指標。作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縣,永登縣38萬農民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縣城鎮居民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范圍,構建起了覆蓋全縣的社會保障體系。